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用户免费注册
完善纪念馆资料
纪念馆创建成功

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

1月16日 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1月17日 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1月18日 我们要从自心中去求解脱,不要在心外去寻找净土。 1月19日 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号

慈悲是人的天性

从佛法心理疗愈学的角度来看,慈悲是天性。它产生于我们的互相联系,佛教称之为相互依存。这可以很容易地在物质世界中看到。在子宫内,每一个孩子与母亲的身体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有一方生病了,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同样的,我们与地球是互相依存的。土壤中的矿物质是谷物和身体骨骼的养分来源,暴风雨云变成我们的饮水和血,树木和森林排放出的氧气是我们用来呼吸的空气。我们对这个共同命运认识得越清楚,就越会对地球本身产生....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号

修行:静修慈悲心

为了培养慈悲心,让自己安静正坐。按这种传统形式的做法,把重复守意和观想及唤起慈悲感结合起来。你先坐下,轻轻地呼吸,觉知你的身体、你的心跳、你内在的生命。去感受你是多么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对痛苦时如何保护自己。一段时间后,思维你所热爱的身边人。观想他们,感受你对他们的自然关怀。注意你如何把他们放在心中。然后,让自己察觉他们痛苦的程度、他们生活的苦难。感受你的心如何向他们打开,愿他们安详自在,生命得到安....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号

《与生命相约》:未来怎样取决于你

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变。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孔夫子在注目江河时,慨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佛陀要求我们不要只是谈论无常,而要把它作为工具,以帮助我们契入实相,从而获得解脱的智慧。  诸行无常 我们也许想说因为事物是无常的所以才有痛苦。但佛陀却鼓励我们进一步观察一下:没有无常,生命怎么可....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号

感知:真心去感受万事万物

我们自以为经验老到、广闻博学,而绝大多数时候,不过是凭概念和联想在理解世界;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事实上往往只看见想看的,听到想听的。佛陀教我们以开放的心去观察和倾听,才能真正看到和听到。可是用清新、开放的眼光认知内在和外部的世界,不仅需要勇气,还很辛苦。 有一些成见和误解比较容易纠正,只需要稍稍改变心的习惯,还有一些错误的假设从久远以来流传至今,已经成为真理和常识。我们如果想活得更真一点,有时不....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号

刘晓玉:明清之际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制度(9

四、余论 汉传佛教三坛顿受的传戒方式以及见月所著之《传戒正范》,自问世之时就饱受评议,争议与质疑的背后实则反映了印度佛教传统与中国佛教创制,遵从原始律典与现实环境调适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尽管与古规不甚相同,但三坛顿受这种制度改革无疑是时代变迁和佛教发展的反映,能立为定式和成为范本本身也是适应时代的明证。诚如民国著名律师弘一大师所见:见月律师弘律颇有成绩,由于其不得见南山著作,使其《毗尼作持》和《传....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号

刘晓玉:明清之际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制度(8

三、明清之际三坛大戒制度确立的理论基础 1.三坛大戒的方便授受说 对于佛教缘何于明清之际在传戒方式上有此创制,有学者认为:传戒之事在古代本属律宗寺院,但近世以来,禅寺、教寺亦相率开坛传戒。明代以前,各丛林传戒方式互有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且三坛戒法不得一时俱受,要在三个时期分期而受。此外,受戒日期的限定,也使求戒者深感机会难逢,戒期难遇。鉴于此,见月订立,在戒期内,初坛沙弥(尼)戒,二坛比....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号

刘晓玉:明清之际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制度(7

5.请圣内容的对比 正授戒仪中有戒坛请圣一项,从宗教意义上讲,其精神主旨是赋予传戒活动以神圣性和合法性。其中沙弥、比丘二戒属小乘戒法,求戒者通过得戒僧人的传承即可获得,因此在沙弥、比丘二戒的传戒仪式上,所请临坛圣人具有相对的随意性和丰富性,正像禅僧所著之《弘戒法仪》与律师所著之《传戒正范》所请诸圣,就分别体现了禅、律两寺的各自的宗派特点。然菩萨戒属佛戒,在理论上,只有通过佛的授受才可得到戒体,其....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号

刘晓玉:明清之际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制度(6

法藏并未向见月一样,对三戒之四科进行分别论述,但同样也强调识得戒律法、体、行、相的重要,其言:登坛受戒,不知戒之为义,为之何法,云何领受?既受之后,云何奉持持犯之相,为复若何?倘迷斯旨,徒有登坛受戒之名,而无受戒之实。一生虚丧,体是白衣。是故我于未受戒前,为汝发明戒、体、行、相、四种之义,欲令汝等心得明了,并在正授比丘戒前的策发仪一节对四科进行了集中阐述: 戒法,即佛所制,禁防三毒,三千八万无量....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号

刘晓玉:明清之际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制度(5)

另外,关于菩萨戒的授受次第以及对授戒的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认识两者不尽相同: 法藏一方面强调比丘戒为小乘戒,真正有志者应该发心求受大乘菩萨戒,另一方面又极重授戒之次第,强调比丘戒、菩萨戒应如法而授,步步进阶,其言凡出家者,无竟授菩萨戒之理,须从沙弥、比丘而进,若躐等轻进,甚非佛意。虽大乘根器,如六祖大师者,亦先授比丘戒,然后开东山法门利生。在家者则从五戒竟,升菩萨戒不在前例。此处强调出家之人与在家人....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号

  共798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