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用户免费注册
完善纪念馆资料
纪念馆创建成功

从佛教史传观照佛教人间性之体现――以高僧史传为例

从佛教史传观照佛教人间性之体现――以高僧史传为例  毕慧玉(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 200234)  提要:佛教史传是佛教在现实社会中价值和意义的体现。本文从佛教史传的角度,尤以高僧史传为例,探寻佛教人间性的体现和发展。高僧代表了佛教的社会形象,历代高僧大德或精修佛法,探索真理;或建宗立派,利他济众;或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或才学淹贯,贡献于中国文化;或清净自....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号

中国历史文化的奇葩(序跋选)

中国历史文化的奇葩(序跋选)  在人类历史活动的进程中,每一个时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能动而独到的创造。他们所创造的超越前人的优秀成果,或以固化了的物质形态,或以流淌着的精神形态,或者以复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综合关系存在,以其特定的方式汇入到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长河中来——这就是文化。   说到底,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是人类....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号

古代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传播的基本历史进程

古代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传播的基本历史进程   李利安  一、与观音信仰相关的佛教思想的输入及观音译名的最早出现   根据现有可靠资料可以肯定的最早来华翻译佛教经典的是来自安息国的安世高。他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到达洛阳,到灵帝建宁年间(168-172)的二十多年里,共译出佛经34部40卷。这些经典尽管多属小乘佛教,但其与观音的救世思想也有很多一致之处,....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号

互动适应:中国禅宗的历史证明

互动适应:中国禅宗的历史证明  ——从达摩、慧能到百丈  温金玉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是佛教本土化最为典型的代表,这已成为学界之共识。从义理层面来分析,我们会看到,在禅宗思想中确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如即心即佛的思想,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以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都是中国本土化的体现。明心见性,是对印度佛教历劫修行的否定,张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号

南京毗卢寺历史

南京毗卢寺历史  南京毗卢寺,位于南京市汉府街4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寺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原一小庵,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有僧量宏创一佛殿。清同年间,曾国荃游南岳衡山齐公岩,与海峰法师有戏约“如我督两江,为您造庵。”海峰即立誓代他管理天下名山。海峰,江苏镇江人,客居湖南。清光绪十年(1884年,曾国荃任两江总督,招海峰至南....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号

支谦与吴国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七

支谦与吴国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七  方 之  三国时期的吴国,地处长汀以南,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来看,吴国是比较边远的地区。吴国政权存在了五十八年(公元222一280年)。当时前往弘扬佛法的佛教徒,先后有支谦、维祗难[1]、竺捋(律)炎[2]、康僧会[3]和支疆粱接[4]等五人。其中以支谦到吴国最早,弘法成绩最好,译经数量最多。  支谦,字恭明,又名....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号

罗什门下十哲简介——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五

罗什门下十哲简介——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五  方 之  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首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到达长安,海内许多著名佛教学者都云集到他的门下,当时号称三千弟子,其中有八百余人参加了他的译经事业。由于人才集中,所以他在十余年间,译出了大批高质量的经、律、论。可以肯定,如果不是人才多,他是不可能有如此重大的成就的。在罗什门人中,....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号

东南亚、南亚佛教史

东南亚、南亚佛教史  东南亚、南亚是位于中南与印度半岛之间的国家,自古即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虽然相继有婆罗门教、印度教、回教、耶稣教的交替存在,但这些国家至今仍深具佛教色彩,例如:庄严的寺院、宝塔,是时人巡礼的古迹圣地,佛教节日□是全民参与的庆典。此外,僧侣地位的崇高、民众信仰的虔诚、完善的僧伽管理机构、僧伽教育普及,在在都突显佛教在东南亚、南亚的成熟化。由....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号

香港佛教历史浅议

香港佛教历史浅议  佛教在香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英国人统治前的植根时期;二次大战前的创兴时期;大战时的艰苦经营;1949年后北僧南移的重兴;八、九十年代的柳暗花明;1997年回归后的蓬勃发展。  植根时期  由于香港的地理环境,历来皆为中外往来人士及船舶的交通要点,这亦促使佛教早于刘宋(公元317-420年)时期经已传入香港。根据近代学者的考证,屯门....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号

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

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  周书荣  佛教于两汉传入我国后,随之有大量经、律、论译出并流通于世。但五代以前,均是以手抄本为主,福建也不例外,其中著名的例子有:唐咸通十四年(873),懿宗李漼赐号福州怡山长庆寺住持大安“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命剑南写开元藏经给之。”[1]景福二年(893),福建观察使王潮延请僧人“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2]....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7号

  共798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