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陈与义的早期诗歌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如《襄邑道中》写春日乘船而游,表现对风光的流连和对现实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诗。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

陈与义的思乡作品

诗人还写了不少怀念故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虞美人》是写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其原因是被战乱践踏得连花儿也一改旧时的俏容,给洛阳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临江仙》是写在洛阳午桥相约饮酒,在座的都是同学少...

开国少将孙端夫

孙端夫是山东省曹县人,1911年出生。北平法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 推为法学院学生代表,参与组织指挥了一二九示威游行。他毕业后回山东教书, 后在威海政训处工作,参加了威海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叁军第一大队 大队长。它是由天福山起义的部队和威海起义的部队合编而成。 1938年2月,理琪和孙端夫率领第一大队袭击牟平县城,俘伪军百余人,缴枪近百 支。攻城结束后,部队撤到牟平县城东...

何其芳作品特点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

蔡伸词作鉴赏

苏武慢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 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螟鸦零乱。 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 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 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 书盈锦轴,恨满金徽,难写寸心幽怨。 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 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这首词写羁旅伤别,而从荒秋暮景说起。前三句说的是雁阵掠过,飞落沙滩;秋水生寒,烟...

周浣白少将留影

^D^D`$@ 1938年8月,周浣白在抗日军政大学 1949年秋,周浣白(左一)与王诤(中)在北京欢送老战友解甲归田 1951年冬,周浣白(中)等参加华东邮电管理局在杭州召开的会议 1964年,周浣白在军委通讯兵部办公室 1964年,周浣白在湖南视察工作时参观毛泽东故居 ...

装甲兵部副司令员宋庆生少将

宋庆生,男,1910年出生,湖北天门人。1926年加入少先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村苏维埃主席。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3军通讯员、红3军供给部文书、第二军团军供给部科员。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八路军冀中独立第三支队供给部主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供给部部长,晋绥野战军3纵队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3纵供给部部...

程孝刚主要著作

1 程孝刚主编.铁道部赴日本国有铁道工场考察报告(上下两卷).南京铁道部,1932.   2 程孝刚.叙昆滇缅铁路之建筑标准问题.昆明:云南日报,1939.8.20.    3 程孝刚.工程常识与现代生活.重庆:大公报,1944.6.   4 程孝刚.轻便铁路机车之研究试验.桂林:1944.   5 程孝刚.工程政治.上海:大公报,1948.6.16.   6 程孝刚.视察株洲铁路...

李甲的作品

帝台春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过秦楼 卖酒炉边,寻芳原上,乱花飞絮悠悠。 已蝶稀莺散,便拟把长绳、系日无由。谩道草忘忧。 也徒将、酒解闲愁...

回忆朱毅同志

时光流逝,曾经为解放战争时期军工生产作过重要贡献的朱毅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每当我回忆起解放战争时期大连人民的支前工作时,总是深深地怀念大连军工生产的创建者之一的朱毅同志。   我和朱毅同志是1947年3月在大连相识的。当时我在大连主持中共旅大地委(市委)工作。朱毅同志原任华东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他受华东局和陈毅同志之命来大连组织军工生产。朱毅同志到大连后,就和先期到达大连的曹鲁同志一起来地委...

杨恩孚,为改善我国膳食结构呕心沥血

 50年代,杨恩孚领导的科研课题涉及许多方面,但其共同特点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我国人民传统上一向以素食为主,蛋白质的来源主要依靠谷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经济形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不可能增加动物蛋白质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但为了提高膳食营养价值,改进蛋白质的品质,杨恩孚通过人体和动物实验,对不同植物蛋白质进行适当配比,使其互补短长,达到优化目的。例如,他曾以6名成年男子进...

程垓的作品之一《水龙吟》鉴赏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 愁多愁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 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 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 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 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 鉴赏: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可以拿其中的看花老眼,伤时清泪八个字来概括。前者言其嗟老,后者言其伤时(忧伤时世)。由于作...

孙启明自家阳台坠楼身亡

2009年12月23日晨6时48分,江苏海安县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到报警称:海安镇长江中路贵都华庭C栋楼下发现一具尸体。接报后,该县公安局迅速组织警力开展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工作。现初步查明,死者孙启明,男,1952年生,生前系海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晨5时许从自家阳台坠楼身亡。另据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死者可能系自杀。

宋史•张孝祥传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时策问师友渊源,秦埙与曹冠皆力攻程氏专门之学,孝祥独不攻。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谕宰相曰:张栻孝祥词翰俱美。 先是,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且...

开国少将翟毅东

翟毅东是山东临邑人,1917年出生于地主兼商人家庭,原名翟明仁。 1935年在北京大同中学高中部读书,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 放先锋队。1937年回家乡,参加国民党进步人士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该游击队后 缩编为国民党临沂专区独立营3连,翟毅东任排长。1938年翟毅东参加了汪洋策动 的起义,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8团,任排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

深切怀念许建国同志/天津市公安局部分老同志

许建国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晋察冀社会部、边区政府公安管理处、华北局社会部和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的领导工作。天津解放后,他先后担任市公安局第一任局长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在长期从事我们党的安全保卫和情报工作中,他不畏艰险,出生人死,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卓著的功劳。在开创我市公安保卫工作,领导镇反斗争,迅速恢复我市治安秩序中,他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这些当年跟随他工作过的人,都亲眼...

科技战线上的老黄牛——张德庆

中国内燃机工程专家。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德庆是中国汽车技术奠基人之一,他用自己的才华与执着,在内燃机节能、代用燃料、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提出过不少见解。 1900年8月10日出生于江苏宝山吴淞商人之家,1977年10月卒于北京。 1907年随启蒙先生王企宋读书,1910年改从荣先生(蕴藻浜车站站长)学英文,1911...

文学家-陈亮

陈亮有词74首。他的爱国词作能结合政治议论,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词作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水心集》卷二十九《书龙川集后》)。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念奴娇〕《登多景楼》: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以及〔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等,其爱国愤世之情,慷慨激烈,气势磅...

我的父辈·马明方

描述:1959年8月,马明方和家人在一起,后排左一为作者 图片: 首长连夜赶写工作报告,警卫员却累得睡着了,那次爸爸给警卫员当了整整一夜警卫   马明方,1905.12.141974.8.12,陕西米脂人。1925年加入中国***。曾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做军事工作。1927年秋到陕北,历任**陕北特委代理书记、陕北省苏维埃**主席、陕北省委书记。1941年从苏联学习回国,路经**被军阀...

辛树帜心系大西北创办两大学

1932年,辛树帜前往陕西,考察了西安、华山、周陵、草滩等地,放眼祖国大西北这片广袤而又贫瘠的土地以及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他被黄土地那沉重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下子迷恋上了这片黄土地,从而萌发了开发大西北的一整套宏伟构想。   当时,陕西大旱,赤地千里,饿殍载道。他首先想到民以食为天,想到农、林、牧业。后来他在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刊创刊号的题词中写道:管子...
  共13446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