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35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09年12月29日

陈与义的早期诗歌

发布时间:2009-12-29 10:54:1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如《襄邑道中》写春日乘船而游,表现对风光的流连和对现实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诗。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憎爱分明感,是一个思想的飞跃,也是他的诗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诗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如《伤春》、《居夷行》、《次韵尹潜感怀》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伤春》写的是“靖康之难”,金兵入侵,高宗南逃,个人流浪,权奸误国。“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写国中无人,朝臣白食俸禄。“初经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写皇帝逃跑,孤臣奋战。“稍喜长沙向延图,疲兵敢犯犬羊峰”。写向子湮(字延图)在长沙抵抗金兵。全诗对朝廷给予幽默而辛辣的讽刺,特别是以皇帝和孤臣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具有较强的鞭鞑力量。所有这一切都出于对“庙堂”的谴责,对权臣误国的痛恨,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国家复兴的希望。

     《居夷行》开篇写道:“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这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呐喊。其中又写道:“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是说金兵既然入侵,皇帝屈膝,权奸谄媚,力求议和,而有志之士只有冷眼悲伤。本想等待时机收得中原,而掌权者热衷于偏安以苟活,我们等到老死恐怕也没有希望。“皇天岂无悔祸日,君子慎惜经论时”。愿朝廷改弦更张,下定决心,收复故土,使满腹经纶的志士派上用场,为国为民尽忠尽孝;不然苦读春秋的书生、知勇双全的将领都没有了用武之地。仍然劝谏圣主拿出勇气,对光复抱有一线希望。

     《次韵尹潜感怀》为建炎年间作品,当时他由礼部侍郎已经外放。金兵渡过淮河,逼近长江,临安也危在旦夕。而陈与义是一名放臣,无权参与朝政,只有表达心愿而已。全诗不长,兹录如下: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国难当头,天子蒙尘,山河破碎,家国不保,由谁来“静风尘”呢?徒有“金陵龙虎气”,谁也改变不了屈辱的现状。陈与义说是“迷路”,实际上十分清醒。只有清醒的人才会说出迷路的话,以敲击昏君、发蒙权臣。言外之意是督促朝廷调兵遣将,组织人马,共图收复失地,以雪靖康之耻。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