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孚,为改善我国膳食结构呕心沥血
50年代,杨恩孚领导的科研课题涉及许多方面,但其共同特点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我国人民传统上一向以素食为主,蛋白质的来源主要依靠谷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经济形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不可能增加动物蛋白质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但为了提高膳食营养价值,改进蛋白质的品质,杨恩孚通过人体和动物实验,对不同植物蛋白质进行适当配比,使其互补短长,达到优化目的。例如,他曾以6名成年男子进行人体实验,将素膳和荤膳对人体氮平衡的影响作了比较,两种膳食的热能供给量均为12552千焦耳(3000千卡),蛋白质供给量均为85克,但素膳中豆类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20%,而荤膳则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占蛋白质总量的50%。在该实验条件下,其三个素食期的氮平衡分别为每日+0.84、十0.87和十0.65克氮,二个荤食期的氮平衡分别为每日—0.26和—0.56克氮。一般认为人体排出氮量占食入量的95%—105%时,可视为氮的平衡。该实验其素食期排出氮量占食入量的94%—95%。荤食期间,其氮平衡虽然均为负数,但排出氮量占食入量的102%—104%,故仍可视为氮的平衡状况。这说明,只要将植物蛋白质适当调配,就可使其营养价值不亚于动物蛋白质,从而为植物蛋白质的合理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此外,当时学术界有人认为,中国人的核黄素摄入水平普遍低于西方人,主张提高核黄素的供给标准。杨恩孚将欧美人和中国人的膳食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摄入的蛋白质比中国人多,而且大多来自动物食品。同时,因种族不同,他们的平均身高、体重和中国人存在一定差别。杨恩孚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在低蛋白质营养条件下,单纯提高核黄素供给水平,核黄素即随尿排出,并不能在体内存留。所以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水平,主张提高中国人的核黄素供给标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据此,杨恩孚认为考虑任何学术问题都不要盲目攀比,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国情。
从事营养学研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各种食物的成分。作为基本建设,杨恩孚和周启源积极组织,共同筹划,在系内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开展食物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工作,并陆续出版了《食物成分表》、《食物营养成分测定法》等工具书,为全国营养专业及有关学科提供了基本资料和技术手段,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