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用户免费注册
完善纪念馆资料
纪念馆创建成功

陈代的佛教概况——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七

陈代的佛教概况——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七  方 之   陈朝,是南朝时期最后一个朝代。先后五位皇帝,历时33年(557—589)。陈代诸帝,都信奉佛教。这里先从陈朝的创建者陈霸先说起。  陈霸先(503—559),字兴国,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家境贫寒,青年时代,曾在乡里做小吏,后随萧映到广州。因参加镇压当地农民起义“有功”,被任命为西江督护和高要太守,掌管七郡诸军事。梁太清三年(549)....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号

萧齐时代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一

萧齐时代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一  方 之   南朝的萧齐时代(479—502),前后七主,其中四人是皇帝,两人称王,一人称侯,一共只有24年,是南方宋、齐、梁、陈四朝中时间最短的一个朝代。齐代皇室萧氏家族都信奉佛教,支持佛教事业。所以在齐朝短短的24年中,佛教还是比较兴盛的。  据唐代法琳所撰《辩正论》卷三载萧齐皇室奉佛的情况大致如下:  齐高帝(479—482)萧道成“手写《法华》....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号

中国佛牙的由来——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二

中国佛牙的由来——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二  方 之   中国有佛牙舍利,海内外佛教界早己知晓。但是这颗佛牙舍利的来历,大多数人可能还不大清楚。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  传说释迦牟尼涅槃火化之后,留下四颗牙齿,其中两颗留在人间。后来一颗传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到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乌苌国的佛牙后又传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县),中国萧齐时代(479—502)的僧人法献从于阗带回萧齐首都....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号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的关系——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三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的关系——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三  方 之   中国南北朝时期(420—589),南方有宋、齐、粱、陈四个朝代,其中梁代的佛教最盛,这与其统治者梁武帝萧衍有着密切的关系。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是南齐武帝萧賾的族弟,博学多识,有文才,是齐代“竟陵八友”之一。齐末,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今属湖北)。  他知齐宗室必乱,乃暗地里制造器械,....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号

儒释兼通的释僧旻——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四

儒释兼通的释僧旻——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四  方 之   释僧旻(467—527),南朝梁代的义学高僧。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俗家姓孙,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的后裔。他幼时孤苦,七岁从释僧回出家,住虎丘西山寺(在今江苏苏州),天资聪慧,记忆超群,从师受学五经①,一闻能记。刘宋时代的吏部郎张辩问他:“沙弥何姓?家在何处?”僧旻答曰:“贫道姓释,家于此山。”②张辩听了,大为惊讶,小小年纪,竟自称“贫....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号

俊朗英秀的释法云——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五

俊朗英秀的释法云——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五  方 之   释法云(467—529),南朝梁代义学高僧。宜兴(今属江苏)人,俗家姓周,是西晋名将周处第七世孙。他七岁出家,随师住庄严寺。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五说他“俊朗英秀,卓绝时世。”年十三,开始受业,得到当时名僧释僧宗、释僧达和释宝亮等人的称赞。宝亮甚至说他不如法云。他说:“我之神明殊不及(法云)也,方得必当栋梁大法矣①”。萧齐永明年间(483....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号

代替皇帝出家的释智藏——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六

代替皇帝出家的释智藏——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六  方 之   释智藏(458—522),南朝梁代义学高僧。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俗家姓顾,出生世家。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五说他“少而聪敏,常怀退让”,因而有誉乡里。年十六,代替宋明帝(刘彧)出家为僧,住兴皇寺,从定林上寺释僧远、释僧祐和天安寺释弘宗等名僧受学。他“戒德坚明,学业通奥”①,在齐代就很有名望,连“玄宗盖世”的释僧柔和释慧次等人都自叹不如....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号

竺佛念与二秦时代的译经事业——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四

竺佛念与二秦时代的译经事业——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四  方 之   在中国佛教史上,早期来华翻译佛经的西域或印度僧人,都不懂汉语。其中有些人到中国之后,先学汉语,然后才开始译经。但学汉语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有些人就不愿意学。他们的译经,主要是靠别人来传译。当传译,必须中外语文兼通,方能胜任。这样的人才,在古代是难得的。东晋时的竺佛念,就是这样难得的人才之一。  竺佛念,公元四世纪人,其家世居....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号

以神通教化人的佛图澄——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六

以神通教化人的佛图澄——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六  方 之   神通,是由修持获得的某种特异功能,一共有六种,即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等六通。其中前五种是内外共修的,只有第六漏尽通,才是佛教所独有。据说佛时,有许多弟子得神通,尤以目犍连为最著名,被称为神通第一。得了神通的人,不能随意用来显赫自己,只能在不得巳时,作为教化众生的一种方便。所以佛不允许他的弟子随意显神通,以避免社会上的讥....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号

释道安对佛教的贡献——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七

释道安对佛教的贡献——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七  方 之    在中国佛教史上,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僧大德很多,其中东晋时代的释道安,是比较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释道安(314—385),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境)人,俗家姓卫,出身书箱门第。但他幼孤,依外兄孔氏成长。年十二,出家为沙弥。因身相不美,不为其师所重视。  道安在出家之前,曾读书。出家之后,从事田间劳作。梁慧皎《高僧传》卷....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4号

  共798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