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殊任务的回顾 ——————王玉岭
1980年5月18日~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试验训练基地(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续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了两枚“东风五号”远程洲际导弹,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继美国、前苏联之后拥有了远程洲际导弹。
作为二中队的一员,能有机会参加中国武器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发射任务,成为“东风五号”远程洲际导弹发射的亲历者,我倍感光荣与自豪。
回想45年前,一次特殊任务让我记忆犹新.....
1980年1月,我刚刚从北京七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现中国航天集团总公司一院)结束“东风五号”导弹学习任务回到部队,马上跟随二中队全体人员投入到“580”(东风五号远程洲际导弹发射试验任务的代号)发射任务前的训练。根据任务安排,我们发射二中队将在发射场的1号塔架发射“580”任务中的第二枚“东风五号”导弹。 发射场的1号塔架发射工位具有光荣历史,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就是由我们发射二中队在这个发射工位上点火升空。这次“580”发射试验的远程洲际导弹是“东风五号”,此前“东风五号”的发射都是在2号塔架的发射工位上实施,而1号发射台及其相关的地面设备与“东风五号”导弹並不完全匹配。由于任务需要,基地和北京七机部一院合作,共同对1号发射工位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满足“东风五号”的发射条件。
在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中,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我们二中队在地面测控设备安装和测控电缆铺设时发现,测控电缆的长度不够,无法从地下测控室铺设到发射塔架上,当时北京一院运输到发射场的测控电缆也没有备份,由厂家马上生产一套电缆时间上也来不及,怎么办? 经基地及团首长研究后,决定借调25基地(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东风五号”的全套测控电缆,并由我们二中队派人前往。
这项任务派谁去,二中队队长段守顺推荐了我,可能理由有三条:一是我曾在发射团技术比武中获得“技术能手”称号,比武中我对测控电缆每一芯线的信号类别和功能倒背如流;二是我刚刚从北京七机部一院学习归来,对“东风五号”的测控电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三是中队已经指定我担任“580”任务中的导弹一级专业组组长,此前这个专业组组长一直由段队长担任,我的很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是段队长亲自传授的,段队长对我的业务能力十分了解。
为了稳妥起见,在我临行出发前,技术股股长胡世祥(后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司令员、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将)和中队长段守顺专门对我进行了考核和详细的吩咐。 带着首长的信任和重托,我跟随团部作训股一名参谋出发了。从东风基地10号火车站乘坐基地火车到清水站第一次换车,在兰州站第二次换车,在大同站第三次换车,第三天的中午我们在山西宁武站下车,随后,乘坐25基地派来的北京吉普车进入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芦芽山区里的25基地发射场。 吃过中午饭后,我们在25基地一名副参谋长的带领下进入到8号发射场区,这个场区实际是一个隐藏在大山里的发射井,在与发射中队的中队长见面时,他告诉我:昨天这里刚刚发射试验了“东风五号”导弹,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的地下井发射,如果你早一天到达,就能看到地下井发射的壮观场面。 走进发射井内,我看到了导弹发射后的明显痕迹,此时,发射中队的人员正在拆卸我们需要的全部测控电缆,此刻,我最为担心的是每一根电缆的完好程度。大约下午4点电缆全部拆卸完毕,在井内场地上,我对每一条电缆进行完好程度的检查,重点检查针、孔和插头螺纹是否有损坏,在发射中队人员配合下,我用万能表对每一根电缆的芯线通路或断路状况进行了逐一测试,整个检查和测试用了两个多小时,全部电缆完好,其中我最担心的点火电缆完好如初,对方一名技师告诉我,这是一条备份的新电缆,井内那条点火电缆已经不能用了。25基地发射中队的战友们将全部电缆装箱并封箱后,我和团参谋共同在交接单上签字验收。
当天晚上,我们入住25基地招待所,该所的内外环境和住宿条件远不如我们东风基地的招待所。
第二天早饭后,再次来到发射井入口处,发射中队的战友们正在将电缆箱装上一台解放牌卡车上,装车完成后,我们同25基地发射团的首长握手表示感谢并挥手告别。 当卡车驶进25基地飞机场(五寨机场)时,一架空军运输机早已等待在那里,这是一架前苏联生产的“安-24”小型运输机。25基地发射中队的战友们将电缆箱从卡车上卸下来,然后又装上飞机并固定好,随后我们再次与发射中队战友们握手致谢告别。 10点钟飞机起飞,飞机舱内噪声很大,飞的也不高,速度也不快,地面景物看得十分清楚,这个机型很奇怪,驾驶舱与后舱居然没有隔断门,这也使我有幸第一次零距离看到飞行员驾驶飞机的场面。 由于航程长,“安-24”飞机不能直飞到20基地14号机场,中途在西安机场降落加油,降落后,我们在飞机上与飞行员一起吃午饭,随后飞机再次起飞。沿途向下看,太行山脉、黄土高坡、河西走廊、戈壁沙漠,景色各异、赏心悦目,两段航程用时四个半小时,下午三点多钟安全抵达14号机场。 打开舱门后,副中队长徐祥国和一分队战友们出现在我的眼前。大家看到我从飞机上走下来很吃惊,原来我离开中队的4天时间里,战友们并不知道我去哪里了。与大家打过招呼后,我便和大家一起小心翼翼地将电缆箱卸下飞机、搬上卡车,随后卡车在戈壁滩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顺利将电缆安全运送到二号发射场。 短短4天时间里,我从20基地到25基地的往返,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团首长和段队长交给我的任务,给“580”发射前的准备工作赢得了时间。
这次特殊任务使我经受了一次锻炼,我深知发射前每一环节的准备和训练都与发射过程同样重要,我难以忘怀人生经历中能独立执行一次十分重要的任务,真的很自豪,无需表扬、也无需奖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奉献青春、添砖加瓦,我内心无怨无悔。
在中队长段守顺的组织指挥下,在全体参试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我们二中队圆满完成了“580”任务中第二枚“东风五号”远程洲际导弹的发射任务,这次任务也是二中队建制存在时的最后一次发射。
往事犹如烟,转眼45年;往事宛如歌,记忆在心间。尽管二中队不复存在了,但二中队的光辉业绩和光荣传统永远载入了中国航天发射的史册中,二中队所有官兵无论兵龄长短、无论职位高低,都是这一光辉史册的共同书写者。
(2020年5月撰稿,2025年5月修改,审核:张积华、段守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