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08039614
本馆由[ 爱无止境 ]创建于2012年05月06日

徐梵澄:圣人的虚静03

发布时间:2012-05-06 16:03:59      发布人: 爱无止境

如果要接上《老子》的义理解释史,看来主要还得依据出于汉唐的今本。由此可以理解,《老子臆解》为何乃采用属于今本之一的唐傅奕《老子古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帛书本和今通俗本(杨树达《增补老子古义》)。尽管如此,梵澄并没有将自己的这部书命名为《老子校诂》一类,说明他自己真正用心用力的,不在文本校诂,而在义理阐释──所谓“臆解”《老子》思想。

即便根据帛书本整理出一个“真正顺序”的《老子》文本,《德道经》并非就成了一篇有内在逻辑联贯的哲学论文。看起来它仍然像个语录辑本,重复的言论不少,章与章之间也没有一个延伸发展的论述关系。这就给从义理上诠解《老子》带来困难。梵澄没有着意要给《老子》中的思想“臆解”出一个周全的体系(诸如“人性论”、宇宙论、经济学说、政治学说之类),而是随文诠解。这种看似有些随意的诠解,并非没有依循一定的解释原则。梵澄给自己提出的解释原则曰:“解明书中之义理,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参见“序”文)。

既然如此,梵澄的这部著作应该名为《老子正解》才对,何以名为“臆解”?

与坊间各种《老子》校释本相较,梵澄并没有着意收罗历代各家注疏,然后下以己意。梵澄的“臆解”更多在于旁通儒家教诲,甚至旁通西洋哲学和宗教(凡十余见,提到柏拉图、耶苏、康德等西方圣人),间或参映印度佛学思想。这还不足以表明,《老子臆解》并非整理古学文献的注疏家之作,而是一个“精神哲学”家的解释之作?倘若如此,所谓“恰如其分,适可而止”的解释原则很可能主要不是就《老子》义理本身而言的。

梵澄一生与中西印经典打交道,对于西学,不仅涉猎西洋哲学,也用心于基督教。据说,梵澄先生晚年曾起心用文言体据希腊文和拉丁文重译《圣经》──伟哉次念!虽然此功未竟,《老子臆解》中还是留下了用文言体译福音书中“基督”(梵澄用的不是“耶苏”之名)之言的痕迹:“有者,将予之;无有者,并其所有而将夺之”(页101)。不过,虽然旁通西洋哲学、基督教和印度佛学思想,《老子臆解》更多旁通儒家(六经、《论语》、《孟子》),不废《庄子》和墨家,不仅不理会所谓黄老学与庄学的区分,也不理会“六家要旨”的区分。梵澄相信,“其时诸子百家之分割未严,而古之道术原有同者”(页86)。所谓“恰如其分”,也许首先指“恰如其分”地把握先秦时期六家同有的“古之道术”的要核。

将陆王心学与老子思想系在一起,或者老学与孔学合说,总得说出点名堂才行。“古之道术”的要核是否就是梵澄后来标举的“一系精神哲学”的源头?或者说,与晚出的《陆王学述》相关,《老子臆解》是否意在揭示中国传统“一系精神哲学”的要核?倘若如此,《老子臆解》的意义就更难以估量了。

“古之道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而是救济天下的政教之术;“先秦诸子,无不欲以其道济天下”,在梵澄看来,即便倡言逍遥物外的庄子也不例外(页43)。河上注“常道”为“经术政教之道也,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参见高明前揭书,页222),可以证明古人知道《德道经》讲的是政教之术(张舜征前揭书所谓“南面术”)。梵澄标举的不是“精神哲学”吗?未必“精神哲学”就是“以其道济天下”的“道术”──政教之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精神哲学”岂不成了所谓“政治哲学”的代名词?难道梵澄移译尼采、阿罗频多和述陆王学无异于在搞政治哲学?再说,又该如何从政教术来理解《老子》中用得玄乎其玄的“道”、“无”、“象”一类语词?《老子》通常被看成中国哲学原典第一个模板,也就是说,是第一个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著作(前面据说还有《管子》,但古藉家勘定《管子》为杂书)。尽管《老子》实际上仍然很有可能是多人(至少所谓“两个老子”)写成,“老子”毕竟已经成为两千多年不易的个体形象。对于今天的汉语思想来说,这个体形象就是“哲人”。一位颇有古学功夫的学者前不久还如此解释老子的思想:春秋乱世,人们开始怀疑“过去对鬼神、政治、社会、伦理的成规信念”,甚至怀疑人的有限度的智能和智识,“向往于一超越有限人世的’道’(真理),但又怀疑这超越的’道’,不是由人的智识和作为所能’为’的。这是《老子》定本的主要思想”(陈启云,〈先秦诸子的思想与门派:历史研究与经典诠释〉,载《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版2001,页200)。初看起来,梵澄对《老子》的理解与这类哲学的理解相差不多:“老子盖由洞明历史而成其超上哲学者。旷观乎百世之变,而自立于九霄之上,下视人伦物理,如当世之饶饶者,若屑屑不介意,独申其还淳返朴之道”(页26)。既然如此,《老子》义理又如何一个政教之术法呢?

哲学不是宗教。据说中国宗教不发达,恰恰因为早在晚周时期,中国的哲人就开始克制宗教。梵澄已经明确说了,老子不是宗教家(不是救世主),因此,所谓“还淳返朴之道”不能理解为宗教的“道”。但“还淳返朴之道”就是政教之“道术”?后世追随老子想要还淳返朴的人,难道都是有心经营政教之术者?道教士肯定不会同意。任法融道长就说,《老子》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任法融,《道德经释义》,三秦版1988,页11)。无论如何,梵澄看来是站在哲人一边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