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08039614
本馆由[ 爱无止境 ]创建于2012年05月06日

徐梵澄:圣人的虚静04

发布时间:2012-05-06 16:03:34      发布人: 爱无止境

称老子为“哲人”是什么意思?未必救济天下的政教之术就是今天所谓中国的哲学?

“哲学”的称法中国古代书中没有,这个词据说是近代日人为翻译西洋的Philosophia挖空心思想出来的(参见陈启伟,〈“哲学”译名考〉,载《哲学译丛》,3【2001】,页66-67)。如果把老子称为“哲人”,是否意味着他就是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一类形而上学家?

在“臆解”不可言说的“道”时,梵澄觉得,老子与柏拉图在推理方面确有相似之处(页36)。而且,《老子》五千言好象确有不少地方说到形而上的东西。真正堪称精通西文的梵澄说,汉语和西语各有千秋,汉语胜于西语的地方不少,但就形而上学语言而论,不一定如此。经上有“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梵澄解释说,这里所谓“众父”,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万有”或“万事万物”;至于“众父”之后的“然”,用今天已经西化的汉语来讲,则当为“是”或者“此存在之为此存在”(听说眼下学界正在论争“是”抑或“存在”的译法),因此就不如西文“Being或L’etre或dasSein”来得便当(页30)。当代泰西大哲海德格尔曾经指望通过Sein打通与中国古老思想接榫的关节,而且事关救济天下的政教大事──海德格尔认真研读过的,恰恰是《老子》五千言(可能还有庄子)。这样看来,说老子是柏拉图、海德格尔一类西方形而上学家,似乎错不到哪里去。

梵澄“适可而止”。他并未断言《老子》五千言是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书。相反,梵澄在多个地方指出,对老子思想最大的误解,莫过于把“无”当成了一个形而上学概念。经上有很像形而上学的“有生于无”句,某论者以为,这是“中国哲学史的第一座里程碑”,因为“无”这个词在老子那里具有“总括万有的特点”(参见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载《道家文化研究》,14辑)。梵澄却以为,“无”说的不是“宇宙之如何形成”,而是说万有生于时空之“虚”地。老子并没有追究物质“何至而起”一类的形而上学或“宇宙创化论”问题(页62),也不像西方宗教家那样,要给世界的创造者一个名称。这种命名本身就是在探究宇宙的起始,而老子似乎懂得,要究明宇宙何由、何故开始,不是“人类思智”所能及的(页75)。

梵澄的诠解很清楚,对于宇宙的本源,老子的意思不是不能说、不可道,因而得神秘兮兮地说──或者说得神秘兮兮,而是根本无从晓得,因此不需要问。又谓不像西方宗教家那样,要给世界的创造者一个名称,梵澄显然指《旧约》创世记章中的“上帝”。按照一种别有见地的解释,《旧约、创世记》中的叙述,本意并非在讲上帝创世,相反,倒是意在打消人们询问宇宙起源的愿望;《创世记》第一章看起来讲的是所谓创世的“宇宙论”,其实,旧约先知根本不关心希腊哲人喜欢讲的“宇宙论”;借“上帝说”的叙述方式谈论“创世”,不过要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天上引到地上,让人关注地上──也就是人类生息的唯一场所──的事情、尤其恶的事情(参见施特劳斯,〈《创世记》释义〉,林国荣译文,载《基督教文化评论》【香港】第15辑,页78-80)。身份神秘莫测的老子是不是有点像《创世记》中的叙述者,同样要人们关注地上的事情──尤其恶的事情、而非“宇宙”的起源?

今本《德经》中有“以道莅天下”句,帛书乙本写为“以道立天下”。在这里,梵澄对文义的解释依从了帛书本,理由是义理性的,而非因为帛书本更古:“以道立天下”表明道在天下之内,而“以道莅天下”似乎道在天下以外(页88)。但梵澄并没有说,老子之言像希伯莱先知的话,而是说像西洋某些哲人:经上的“知止所以不殆”句恰恰表明了“一至高远之理想”,“欧西圣哲类似之说多有之”(页47)。换句话说,老子不谈“宇宙论”,恰恰与西方哲学的大师们若合符节。如果非得要对“道”或“一”作直接陈述,老子当然只能说“微、希、夷”,有如康德的“Ding-an-sich,终不可得”,或者如柏拉图所谓洞穴人在幽暗中借洞穴外的微光看到壁上的影像(页19)。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