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江青青睐的音乐才子于会泳
倍受江青青睐的音乐才子
1965年春,于会泳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从〈红灯记〉谈开去——戏曲音乐必须为塑造英雄形象服务》的文章。于会泳认为,京剧假如要演革命现代戏的话,必须对原来的京剧音乐、唱腔作重大改革,老腔老调已不能适应现代戏的内容。于会泳建议,每一出京剧现代戏都要为它设计出整套的唱腔,使成套的唱腔可以广泛地流传。
江青看了于会泳的文章后非常赞赏,在上海锦江小礼堂接见了于会泳,并当场称赞他,说他的文章写到点子上。根据江青的旨意,张春桥安排于会泳担任上海京剧院重点剧目《海港》、《智取威虎山》剧组的音乐设计组组长。此后,于会泳成了江青和张春桥的智囊。
于会泳先在《海港》剧组担任作曲,了解到江青最欣赏四大名旦中程砚秋的唱腔,所以在为《海港》女主角方海珍设计唱腔的时候,充分发挥了程派唱腔委婉深沉的特点。江青听后非常欣赏,大加赞扬。
于会泳在《智取威虎山》进行唱腔设计的时候,把传统京剧的韵味和西洋作曲的技法糅合起来,例如“打虎上山”这段,他把京剧锣鼓的点子与铜管乐器中浑厚的圆号交织在一起,把杨子荣上山扬鞭策马、风雪怒吼的场面表现得非常逼真,在音乐界受到好评。
1966年国庆节,《智取威虎山》到北京演出。江青还提名于会泳乘飞机去。到北京后,江青派秘书用轿车接他到剧场,让他坐在自己身边一起看演出,看完演出以后,让于会泳陪同一起上台接见演员,使他受宠若惊。
不久,上海音乐学院学生造反了,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到北京去揪于会泳,要求回上海音乐学院接受群众审查。《智取威虎山》在北京演出结束的时候,张春桥找于会泳谈话:“你回上海以后,要和革命小将站在一起。”
1966年底,于会泳回到上海,在学院里贴了一张《十四点质问》的大字报,宣布造反,表示他和造反的红卫兵站在一起。1967年1月4日,张春桥、姚文元回到上海,领导上海造反派夺权。他们到上海后,找几个人谈话,其中一个就是于会泳,显示了对他的重视。一月夺权以后,张春桥在上海公开的场合几次宣布,在上海只保两个人:于会泳和艾玲。
于会泳在上海重新负责样板戏剧组,并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革委会副主任、上海文化系统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主要任务是抓样板戏。于会泳靠着江青对他的信任,搞了《海港》、《智取威虎山》,又到北京抓《过江龙》,积累了不少政治资本。
在张春桥和徐景贤的保护下,于会泳当上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以后,又当了“九大”代表。“九大”之后,于会泳担任了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