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张裕龙的最后一笔党费
老战士张裕龙的最后一笔党费
思念 2007-09-28 21:25:57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9月9日下午3时,一位满头银发的古稀老妪,推开山西省轻工设计院凌建新院长办公室的门,将20张百元人民币递到了凌院长的手里。这是一笔什么钱呢?
党员故事
200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一位共产主义老战士、老党员,86岁高龄的张裕龙老人在太原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将生前积攒的000元钱从贴身口袋内取出,一再嘱托老伴,代他向党组织再交一次党费。
张裕龙老人17岁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曲沃战役、上党战役、临汾战役、太原战役等13场大型战役。1946年在安阳战役东姜战斗中,张裕龙被榴弹炮的碎片击中,全身70多处受伤,一块弹片永远留在了左肺。
8月3日本报报道了《八旬老人回忆山西第一个“日本八路”》。文中年逾八旬的主人公———那个当年神勇无比、活捉小鬼子的就是张裕龙老人。接受采访时,身患肺癌的张老已住院3个多月,病情扩散压迫声带,老人并不能讲话,只能通过点头、摇头与记者交流。在得知张老去世的消息以及在弥留之际的心愿后,记者再一次走近张老,感受着那最后一笔党费的温度。
“这是张裕龙同志最后的心愿!”
张裕龙同志去世的第六天,70多岁的李玉珍老人亲自前往山西省轻工设计院,代老伴儿向党组织递交了2000元党费。
设计院的凌院长一再劝阻,老太太还是坚决要把钱留下来:“这是张裕龙同志最后的心愿!”
攥着这2000元钱,凌院长热泪盈眶:老人曾是自己的老上级、老院长,生前从未拖欠过党费,临走时还惦记着交党费,惦记着国家建设。老人对党那颗滚烫的心,让他久久无法平静。9月22日,凌院长向本报反映了老人的事迹,他想让大家都知道这位可敬的老人。
这究竟是怎样一位老人?记者带着敬仰、带着好奇,犹豫再三后拨通了老人家里的电话。失去亲人不久的李玉珍老人同意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钱不多,一定要给我交了党费!”
“老头子不是个能攒钱的人,那2000元钱是他生前所有的积蓄。”翻着老人生前写的小册子———《解放临汾坑道爆破纪实》,李奶奶缓缓说道。
张裕龙是位善良的老人,出门碰到衣着破烂的乞讨者,肯定会掏光口袋里所有的钱,再跑回家找一大包衣服给送过去;楼下管道堵了,他掏钱找人来修……老邻居们见了李奶奶都劝:“管着点你家老头子,不要给他钱让他乱扔!”
今年,张老病情恶化住院,家人为他雇了保姆。老人在沁县打过仗,得知保姆是沁县人,供养着两个上学的孩子,生活困难,老人身上一有钱,就偷偷塞给保姆。
老人攒着这2000元党费,家人一直不知道,直到临终前,才从胸前的口袋里掏出来,艰难地叮嘱李奶奶:“钱不多,一定要给我交了党费!”那20张百元钞票中,有18张还是1999年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前的旧版人民币。从老人胸前的口袋里掏出来的时候,那沓钱还带着老人的体温。
“想看看当年掩护过我们的老乡!”
1948年临汾战役中,张老负责组织指挥挖掘一号主坑道,27昼夜未离开前沿阵地一步。爆破任务出色地完成了,但老人的听力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
1982年,因肺部遗留弹片影响呼吸、行走,张老离休回家。闲不下的他利用自己当过侦察兵的经验,坐上公交车干起了反扒、抓小偷的工作,并多次受到市见义勇为协会的表彰;
由于担心老人的安全,老人的反扒工作遭到了家人的制止。他又开始上街赶那些摆地摊算卦的骗子。后来,在太原市的新建路、府东街一带,骗子一见老人的身影,收拾家当就跑;
马路上到处都贴着骗人的小广告,老人将小广告揭下来与对方约好时间、地点见面,然后再打电话向老军营派出所报警。一来二去,老人成了老军营派出所的“名人”。“这小广告,老头子收集了有一军用书包!”李奶奶给记者比划着;
前几年,总有离家出走的小孩在省城大南门附近乞讨。老人心疼孩子,就天天去跟小孩套近乎,将孩子家的地址套问出后,老人就打电话联系孩子的家人,从县到乡到村,一级级地找下去,就这样,在老人的努力下,四五个孩子回到了父母身边;
老人的家门口有个菜市场,市场管理人员习惯白吃白拿摆摊人的东西。见不得老百姓利益被侵害,老人就每天跟在这个管理员身后监督他;病重住院后,老人还捧着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书学习。老伴儿要念给他听,老人不同意,坚决要自己看,还准备写一篇心得。躺在病床上,老人常断断续续地回忆自己的战斗生活,念叨着想回太行山,看看当年支援、掩护过他们的老乡。
……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串起张裕龙老人的一生。尽管素昧平生,但是遗像中的张老格外亲切。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音容笑貌,让年轻的记者泪花汹涌,灵魂震荡。
向这位共产党员深深鞠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