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与弼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86384430
本馆由[ 崇仁学人 ]创建于2011年03月17日

拜谒康斋公墓

发布时间:2011-06-27 16:35:00      发布人: 崇仁学人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乏理学大家,而扎根故土形成独立学派且发展成多个学术派系者则寥寥,唯有明代出了些,明初吴与弼(康斋)以故里——崇仁为基地,创立了“崇仁学派”,还有其弟子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学派”、胡居仁的“余干学派”和稍后的“江右王门之学”,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此,从乡野润泽出一批思想家。
拜陵访墓,乃我赴吴与弼故里采访的重头戏。天下读书人,谁不知吴与弼是明代理学开山,是中国历史上提出“耕读相兼”并付诸实践的著名学者?谁不晓他的思想是新儒学向农工商贾转向的开始?明儒第一学案——“崇仁学案”,因吴与弼是崇仁人而命名,乃康斋之幸,崇仁之幸!
康斋陵墓座落在崇仁县六家桥乡曹坊熊家村西南的一个名叫“罗源岗”的山坳里,面对宝水河,墓地并无树木,荒芜的杂草几近淹没了小道。
那日的阳光很好。我们一行几人步行上山,墓地静得有些可怕。墓在萋萋的芳草间,坟冢高仅约1.5米,冢前墓碑为红石质地,上书“明吴康斋之墓”,是清代光绪七年吴与弼后裔所立。墓碑不高,竖立在墓的前方,俯视一切风云变幻,成为凝固的灵魂、死者的标志,让活着的人寄托哀思,使生者与死者在墓前感情交流。我觉得,墓碑的高矮大小,并不能证明墓中人的人格高低。人们怀念的是死者的精神,而不是那块有形的碑石。
墓前约30米处,立有两块1米多高的“望碑”,青麻石质,一镌“大明理学名儒吴康斋先生墓,巡抚侍郎兼佥御史滁州后学胡松题”,时间为嘉靖壬戌年,即康斋先生逝世93年后立。胡松(1503—1566)字汝茂,号柏泉,滁州(今安徽滁县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知东平州,后三迁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期间,向朝廷奏设南昌、南丰、万安三处兵营,遣将镇压农民起义后,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江西。后历任礼部、吏部左侍郎,南京兵部尚书,最终职为吏部尚书。一镌“聘君吴康斋先生墓”。题者为“后学刘孟斋”。墓碑保存良好,三块碑石两前一后竖立,成“品”字型。康斋先生独居乡郊野外五百多年,亦是孤独。
置身静寂的墓地,令我想到墓主曾经的辉煌。康斋先生乃中国文化史上标志性人物,为明初理学耆宿,开创江西崇仁之学,成为南方理学大家。胡居仁,娄凉,陈白沙皆出其门。接下来王阳明承载了其衣钵,形成“王学遍天下”之大观。宋明理学统治中国儒学直至晚清,知耶罪耶,一任后世评说。我虔诚地立于墓前,以表后生的敬意。
默立康斋基前,心中不由有一种伤感,它会令人想到一种有如烟雨凄迷般的历史氛围,天空似乎总没有多少亮色,吴与弼告别宫廷浮艳的歌舞,走向乡野民间,他那消瘦的身影在萧疏的雨雾中若隐若现。那是一个蘼废羸弱的时代,又是一个思想萌发的时代。他来自乡野,死后也归于乡野,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文化遗存,除去几本《日录》外,就是陵墓前得几块石碑了。
在时间长河中,每一个曾来过世间的生命都如流星一样,迅速滑过天际,或深或浅地留下足迹。落叶归根,人类也是如此,一个生命的分量有多重,他所留下的脚印就会有多深。
康斋先生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他三次辞官,一生生活在乡间,读书与讲学占去了他整个人生的经历。他提倡儒学者也要学会劳动、耕作,从事农业生产,包括经商之类;儒者读书,同样要放到工农商贾之事上去体验、验证。他主张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启发引导、为人师表,把“天理”、“居敬”、“践行”作为自己日常行为的规范。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讲学,在劳动中授教,在劳动中悟道。把千古教化的思想深刻于乡野间,将生活性、实践性、道德性融为一体,用“理”来检点日常行为,自我教育,自我反思。
吴与弼对乡野独有情钟,与农夫有着友好往来,对乡野生活有着深刻体验,他的许多哲思,都出自村前两条小河,出自躬耕食力的启悟。他在故乡小陂村生活了几十年,求得一块宁静的耕读讲学环境。
深厚的村野情结,使吴与弼心情愉快,灵感迸发。“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英豪”、“静时涵养,动时省察”、“养其德性,勿令束放”等用之不朽的语汇,均见于最能体现他理学思想的《日录》中,至今用传不朽。康斋学术代代传承,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从陵园出来,我不禁再次回首墓碑、坟冢,想起范希文仰视严子陵的诗句,斗胆改两字:“巴山苍苍,宝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宝水无语,它聆听过康斋的讲读声,感受过古代斯文的遗风流韵,捡拾过中华文明的篇篇章章。宝水有幸,崇仁有幸,中国文化有幸。
如果生命可以重新选择一次,我定然会选择明代,在康斋先生门下做一名小小的书童,此生足矣。
余生亦晚,未能如宝水之幸,但于此方古老山水间行旅,拜渴至圣先贤,品味博大精深的理学文化,仍不乏“如坐春风”啊。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