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可证明一个公式
胡适一生就五四运动发表过多次演讲及文章。
1928年5月4日,胡适到上海一私立大学即光华大学作纪念五四运动的演讲,题为《五四运动纪念》,后整理成一篇约6000字长文,发表于第二天上海《民国日报》。
胡适这天的日记后面附了一则第二天见报的剪报,即新闻稿,题为《昨天各界举行“五四”纪念》。
我们现在不读胡适长文,只来看当时那则作为新闻稿的剪报上如何说。当然,剪报也有约1000字,这里也还是不能全文照抄,有所取舍。
“昨日上午九时,光华大学举行‘五四’运动纪念会,先由夏赓英报告开会宗旨,后由胡适之先生演讲”。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也可证明历史上一个公式,即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如果政府腐败,没有代表民意的机关,那么,干涉政治的责任,一定会落在少年的身上,譬如宋朝大学生、明朝东林党,都是在变态的国家里干涉过政治。而1848年欧洲的革命,法国俄国的革命,也是学生闹起来的。
常态的国家就不然了。英国美国的学生就从来不干涉政治,这是因为他们国家的政治上了轨道,用不着他们来干涉。正因此,要想免除学生干涉政治,一是希望政治早日走上正轨,学生也就不会干涉政治;二是希望知识高深、身体强壮、经验丰富的中年出来把政治干好,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安心读书,不会再出来多事了。
读至此,不能不感叹:也不知“常态的国家”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特别是多年前,那些被猎杀的学子们若是地下有知,也读到胡适这些话,又该作何想……
回过头来再说。若是没有读过胡适这篇演讲的读者并不满足,本人还可再抄一点胡适在演讲中所提到的“历史情景”,特别是看看当年的教育部是不是可以作为今天我们教育部一面镜子: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终于失败了,一种代表军国主义和武力侵略主义的势力,终于被比较民治化的势力屈服了,欧战遂此告终,全世界人皆大庆祝此双十一节,中国自亦受其影响。”
几天后,即“十一月十七那一天,所有北京城内的学校,一律停课,数万学生,结队游行,教育部且发起提灯大会,四五万学生,手执红灯,高呼口号,不可谓非中国教育界第一创举。影响所及,遂为以后的‘五四运动’下一种子。故虽谓五四运动,直接发源于此次五六万人的轰轰烈烈的大游行,亦无不可,非独此也,教育部且于天安门一带,建筑临时讲台,公开演讲。事后北大停课三天,要求教育部把此临时讲台,借给北大师生,继续演讲三天。演讲时间,每人限以五分钟,其实,每人也只能讲五分钟,因为彼时风吹剧烈,不到五分钟,讲员的喉咙,已发哑声,虽欲继续,亦无能为力了。因此,各人的演词,非常简括,却又非常精彩。”
当然,胡适那天的演讲很丰富,不仅讲了五四运动的“背景”、“发生”,还讲了五四运动的“影响”,这里不去细说。只想说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当政府没有搞好政治,而又因没有搞好政治影响了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人民的生存、生活,这样,人民不满意,才会出现一些原本与政治无涉的青年学生也对政治发生“兴趣”,乃至向政府提出政治改革之类的要求,这实不能怪那些青年学生,更不应恩将仇报,滥杀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