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纪念母亲长文(共两万五千三百字)三
第三节 母爱深似海
1983年10月,父亲从单位分配到一套住宅,位于人民公园西公园二村,三室一小厅,一层,就是现在的老家。
从83年搬家到我88年6月结婚离开家,母亲、父亲、我和小哥四口在此共同生活了整整6年。这6年,我从一个弱冠小伙走向成熟男人,又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伴随着我逐渐长大、逐步成熟的过程,也是母亲身体多病、逐渐衰老的过程。与母亲朝夕相处的这6年,是我感受母爱最深、印象最为深刻、最难以忘怀的金色珍贵岁月。很多事情,回想起来不禁心潮澎湃,激动地无以言表。这些温馨的记忆似黄叶,片片填满脑海;像流水,汩汩流淌心田,永远,永远。搬到公园新家居住以后,母亲心情一直不太好,不很快乐。原先在南宿舍经常与毕大娘、刘大娘唠唠,甚至还一起去看过几次电影。环境改变了,各家过各家,谁也不大理谁,人情的淡薄、交往的障碍使母亲倍感孤独。
为给母亲加强营养,自1983年起订了一份牛奶。那时,我身体或因母亲高龄生我、下乡蹉跎影响,老是感到不适、没有精力。母亲很忧虑,频频催我去看病。并且把牛奶省下硬叫我喝。望着母亲霜雪日渐的白发,愈益深陷的眼睛,已经明显有些佝偻的腰身,我不忍心喝。这时,母亲就会佯装生气,非“逼着”完成任务。每当看到我喝完牛奶,她老人家就会露出灿烂的笑容,比她自己享受还要高兴几分。
有时我因急脾气在外面与人发生了摩擦,碰到什么想不开的事情,总是向母亲说说。别看母亲由于多年操持家务,外面很多事务不甚明了,她老人家教育孩子倒有一套。虽然母亲给我们灌输顺从、听话、息事宁人的思想可能稍多一些,但是无私、助人、遵纪守法的品德我们兄妹八个不就是从她那学到的吗?正因为有了这种道德观念和传统教育熏陶,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才能和睦相处,互相扶持而没有发生一件令家族蒙羞、令母亲寒心的大事。这功劳理所当然首归母亲
母亲疼孩子,是真疼孩子。对哪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关怀入微,细致体贴,哥姐们和我都有共同的体会。当你回家探望时,母亲会详细询问你小家及亲戚身体好不好;当你未吃饭而跨进家门时,母亲会蹒跚着为你热饭不叫你动手;当你和衣而卧困顿时,母亲会蹑手蹑脚地为你盖上衣被;当你拉开房门出去时,母亲会千嘱万叮,让你骑车小心;当你因故心情不好甚至对母亲出言不恭时,母亲会默默不语根本不生你的气……这就是我的母亲,就是我们的母亲,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1985年,我和小哥都报名参加了大学自学考试。自考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习时间基本靠业余,而且主要靠自学学习难度很大、非常艰苦。那三年,几乎每个夜晚和星期天,我和小哥都在挤时间学习。常常秉书钻研到11点,到子夜。为了不分散我们的精力,母亲总是把电视音量关到最小,家务活也尽量不让我俩去做。吃饭时,母亲总是像劝客人一般让我们多吃。早晨起来,尽可能做鸡蛋给我们吃。这段时间的牛奶,母亲喝得就不多,说给我们补补脑子,能够聪明一些。
尤其到了临考前夕,我们夜以继日的刻苦伴有几分疯狂,母亲也跟着我们紧张。这时候的家务母亲不但不让我们做一点,而且洗碗做饭收拾桌子等都小心翼翼,唯恐弄出什么声音影响了我们。
有段时间,我临考前一两夜睡不着觉,急得唉声叹气、捣墙砸床。母亲在她卧室悉悉索索穿上衣服,起床给我找药,影响得她一夜睡不好为我牵肠挂肚。
自学考试的考场不是固定的,时常需上博山、到周村等各区县赶考。每到考试那天清晨,母亲一贯早早起床给我们做上可口的早餐,不忘多做几个鸡蛋。我跨出家门与母亲再见,她老人家一定送出门去,面带殷切期望笑着对我说:一路顺风,一定胜利。这两句话,在我参加自考两个专业二三十门课程考试中,不知听过多少遍,此时我在稿纸上写着这些文字时眼前仍旧浮动者那每天早晨的一幕一幕。
母爱的力量让我们更加努力。我和小哥分别于88年、89年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了毕业文凭。当我把这心血的结晶捧给母亲观看时,母亲抑制不住喜悦,连声说好好。可是母亲,您知道吗?这里面蕴藉着您多少鼓励、关怀、奉献和操劳啊!
母亲的眼睛患有严重的白内障,还伴有倒睫毛,做了小手术也未治愈。牙也很不好,早早就基本掉光了,吃饭很困难。
忘记有多少年了,我时常用镊子给母亲拔倒进眼睛里面的睫毛。母亲从不催促我,总在我空闲时才让我做。有一次,母亲的睫毛有几个月未拔了,刺痛眼睛很不舒服。而我正巧遇到工作繁忙,就把这事给忘了。母亲就情愿忍受着不适也不主动告诉我。还有一次,拔睫毛的镊子不好用了,我回家用小锉修整好拿给母亲看,并玩笑般做了试验,母亲竟很激动,接连几声说让我费功夫了。母亲啊,您生养了我,这如海似山的恩情未报,您却为儿子做的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感谢儿子,您的心胸是用金子做的啊!如今,我已将这把镊子珍藏起来,这小小的镊子上面,流动者我和母亲许多美好的故事。
母亲治疗牙齿问题上,我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本来,我应该早点劝母亲克服恐惧把假牙镶上的。可她患有高血压,心脏功能也不好,医生说不太敢给她拔牙。母亲自己也害怕,就一直拖到了1991年。找妻医院的郑大夫看了几次,保留原来的几个牙根做了一套假牙,随后就应该叫母亲戴上,但91、92年母亲接连住院,故没来的急。1992年下半年,到了母亲身体允许能够戴的时候,我又因故拖拉下去一直没有陪母亲上医院,以至到母亲去世也没戴上,只能在五七时烧送给母亲,我终都引以为憾。
1986至1988年,经过三年的恋爱,我和妻准备结婚了。婚前我也未攒几个钱,家里条件尽管比过去几年有了很大改善,可是经济基础太差,还是不很宽裕。母亲与父亲商量,力主给我小儿子婚事办得风光些。并且,把她自己偷偷积攒的几十元钱每隔断日子就往我抽屉里塞进一张。钱不多,也于事无补,但母亲的一番深情儿子好感动,永世难忘。
第四节 结婚之后
结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于我来说,也是喜中有忧。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让我满怀期待欣喜不已;而离别母亲的惆怅和担心却又使我茫然无措。我时常想,过去那种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多好!近能孝母,母亦得弄孙,其乐陶陶。然而,我没有勇气,更未把母亲常常接到家中照料。结婚后的前一二年,我还比较经常回家看望母亲。去时,不过是买几斤水果或一包点心,母亲还是客客气气唯恐孩子多花钱,张罗着留下吃饭。随着生子后生活冗事的拖累,近几年去的渐少了,与母亲谈谈知心话也不多了。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是多么渴望回家再看到母亲,我会用心与她老人家好好交流,诉说我的思念。
1989年夏天,母亲在家中晒衣服时不幸摔断了右腿股骨颈,卧床治疗长达4个多月。这期间,母亲受了很多罪,我却没能常常回家多尽些孝心。
1990年2月我儿子出生,母亲的腿伤尚未痊愈。她老人家歉疚地说过好几次,不能给儿媳妇伺候月子也不能给照看孩子了,其言其状很难过。我对母亲说,您自己身体多病,又染腿疾,都67岁的人了,千万别考虑这些事情。可是母亲总是念叨不放心。
1990年夏,我还在中心路东三巷1号楼住5楼顶(也是搂头),天太热,孩子刚刚5个来月,浑身起满了痱子。于是我一家三口住到老家避暑。
母亲在家原本是一个人住在大卧室大床的。为了我们,她硬是搬到朝北的小屋单人床上。大床有细纱蚊帐,床大、空间也大,而且可开前阳台门,通风良好,因而比较凉快。而小床是多年前老家的破旧竹床,人睡在上面稍稍一动就吱吱作响。蚊帐是粗布做的,很不透风。我不愿意母亲睡小床,但争执不下,还是顺从了母亲的意愿。
那个夏天,我们在家直住到9月中旬,长达三个多月。100多天里,我们与母亲朝夕相处,非常融洽愉快。母亲时常抱着小孙子,逗得孩子咯咯大笑。还留下了几张与母亲生活的珍贵照片。
母亲很爱小孙子。自己腿不好,还拄着拐杖给孩子做鸡蛋粥吃。不让她干,她仍坚持去做,说当奶奶的给孙儿还不是应该的麽,不让我们管。1990年秋季,我把母亲接到我家小住。有一次,因故我与妻发生了口角。母亲事后不但反复劝我凡事要心胸放宽,要宽以待人,要以理服人,而且在妻面前数落我,不说妻一句不是。以后,母亲还多次与我谈起夫妻关系,让我改正缺点,多替妻着想,要控制火暴脾气。还希望接受她与父亲感情的教训,努力维持好家庭关系,过好小日子。
母亲还是一个对情谊看得很重的人。别人给她一分,她一定想法还去十分。当1992年母亲首次住院时,和母亲同病室的原来与姑一起工作的张姑,有次买了一只鸡送给母亲,出院后,母亲设法让二哥代表重重地还了这份情。
童年生活是一个童话,这个童话的永恒主题就是母亲那无私、博大的爱!可惜,我儿时的记忆大多都忘记了。但母亲对我的养育、关怀、疼爱却永恒在记忆的长河里。记得母亲常对我说,我出生时挺重,哭声非常响亮。如今我为人父已三载,能够真切体会和理解母亲生育子女之苦矣。
听哥姐说,我三岁左右不慎头碰到桌角,破了一个大口子,还发炎化了脓。母亲
母亲为儿子操了一辈子的心,受了一生的苦。儿子还未报答您就永远离去了。母亲啊,儿子太想您、太想您啊!您回来吧、回来吧!儿子也会老去,也会离开,待到那一天回到您的身边,再向您老人家忏悔,请求您的宽恕,再精心侍候您,永远不再分开……
第四章 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母亲走了。母亲的的确确地离开了我们。这是我们谁都不愿承认而又不得不相信的事实。
母亲的逝去,裂开了我们心中长长深深的口子。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精神恍惚,幻觉里母亲依然与我们同在,对我们绽开微笑,口中仿佛还在叫着,乖乖、乖乖。回忆过去,温馨无比;面对现实,痛心不已。每当大家聚集一起,谈论起来,不变的中心议题是怀念母亲。再次回家后,映入眼帘依旧是原先的卧室和大床,而室内却没有了母亲,床上没有了被褥,家里是那么空荡、那样安静,一切恍如梦里,显得那样不真实。心里猛然跳出一个念头:母亲没有走,只是出门散步去了。想起母亲过世之夜,如果我们坚持把母亲请回家去,或许儿女们的泣血呼唤能感动上天让母亲重新睁开眼睛。夏日的傍晚,正在练香功的老人人群里,似乎有我们母亲的身影;晨曦映照的公园里,分明有我们的母亲轻快地散步;家庭节日聚会的酒宴时,父亲身边位子上那位慈祥、可亲的老太太,不正是我们母亲萱容芳泽、惠仪万千正在举杯开怀吗?
母亲没有走,母亲确确实实没有离开我们。她老人家在天堂注视着我们的生活,关注着她的子孙,惦记着每位子女,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母亲身体与她的性格亦有较大关系。心眼小、老考虑他人遇事想不开都是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姑那次对史哥发的大火,母亲无法做到置之度外、一笑了之。而忧愤难当,生气隐忍不发郁结于胸,遗留下无穷后患,严重摧残了身心。哥姐们也回忆起来,事情已发生好长一段时间了,母亲仍旧心伤未愈,心病未除。对此,不知事件的有关当事人有何感想?是否意识到尽管无心但客观上给母亲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就像一根导火索引起了母亲的陈疾新病。
母亲一生之艰辛自不必多言。她老人家生前盼望我们每个孩子都生活幸福、家庭和睦、子女上进。母亲在另外一个世界肯定也是如此。为实现母亲的愿望,我们兄弟姊妹没有理由不好好团结。
像我们这样一个子女众多、亲戚纷纭的大家族,儿女能够相互帮助尤为重要。过去母亲在世大家能做到,今后更要倍加珍惜,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才是告慰母亲在天之灵的最好方式。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八个孩子的身体都不很健康,家庭也不富有。每人都有不同的难事和苦衷,活得不很惬意、快乐。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大哥的经济及夫妻感情问题;五嫂的工作调动问题;小姐姐回市里工作安排问题;而我,现在却要咬牙默默承受着三座大山般的压力:青年丧母的悲伤、巨额债务的逼迫(为妻舅借款生意失败替其还债)及岳父肝癌带来的家庭创伤。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苟不耳,则从古圣哲可以不出世矣。几十年前,中国变法运动的先驱
借本文一角,在此我衷心向哥姐们道声感谢和歉意!由于我序齿为小,脾气不好,给大家造成的伤害请原谅。我会记住母亲对我的教诲和劝解,竭力修身养性,不断提高修养改变脾性。哥姐们给与我的无穷关心和帮助,我心存感激,长记于心。小弟不才,亦无多大本事,但我愿意并全部付出绵薄之力帮助大家,做好弟弟应尽的本分。
母亲驾鹤骑鲸入住蕊珠宫殿,肯定仕女围绕、霓裳飘飘、幸福永年了。母亲离开了我们的身,却在我们的心中矗立起一块块丰碑。
没有了床前相侍,要架起来永恒心灵交流之桥;粉碎了现实再见的希望,愿寄期常常入梦相会。命运之神惩罚了我们,让我们流血的心灵毕生都梦挂魂牵。时间是无情之剑,能够涤荡世间的一切,却永不能淡化我们心中母亲的伟大形象。哪怕过去5年,10年,20年,母亲的生命延续、生长在我们的生命中,鼓舞我们在未来生命历程里勇敢向前!
母亲,您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