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逵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9377
本馆由[ wa1kt7 ]创建于2010年01月20日

陈鸿逵对麻类和油菜病害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0-10-09 10:24:07      发布人: wa1kt7
 抗日战争胜利后,浙江大学于1946年迁回杭州,校园内一片荒凉。在艰苦的条件下,陈鸿逵和他的同事们重建病虫害系。当时杭州附近及校园农场引种了南方型洋麻(红麻)。最初在麻苗地里零星地发生了洋麻炭疽病,1950在杭州附近普遍流行,麻苗高达40—50%枯死。浙江省人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请陈鸿逵、葛起新等随即开展调查、鉴定和防治研究,很快取得成效。1951年在浙江《农林通讯》上发表了《洋麻炭疽病及其防治》一文。这是我国针对洋麻炭疽病及其防治较系统的首次报道。随后,陈鸿逵又指导学生继续对此病进行深入研究,为浙江省麻类生产作出了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南方麻产区发展黄麻生产,浙江是全国黄麻生产的主要省份,其产量占全国之半。当时“圆果种”黄麻的立枯病和炭疽病,“长果种”黄麻的茎斑病均严重地威胁着麻类生产。陈鸿逵又和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同志开展对黄麻病害的研究。1961年他们撰写了《浙江省黄麻的主要病害》一文,报道了黄麻上发生的十余种病害,明确了其中苗枯病、茎斑病、根线虫病、根腐病、立枯病和炭疽病的侵染途径和环境因素;并提出了通过适当轮作制、施肥方法、抗病品种和及时排灌等栽培技术,结合施用药剂以农业防治为主的方法。这是介绍我国黄麻病害方面的一篇较全面文献资料。
  60年代初,浙江省油菜病毒病严重发生,他和他的助手们经过研究试验,于1963年在《植物保护学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杭州地区油菜苗期病毒病的发生决定于带毒有翅蚜从毒源寄主上迁入的时间与虫口数量,在田间的流行为害与苗床后期和本田初期有翅蚜的长成和扩散有关,并提出治蚜防病的建议,在全省推行,效果良好。同时,他还指导研究生对浙江省油菜病毒病的病原种类及栽培措施与该病发生流行的关系作了基础研究和理论探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