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逵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9377
本馆由[ wa1kt7 ]创建于2010年01月20日

陈鸿逵在水稻病毒病研究上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0-10-09 10:25:08      发布人: wa1kt7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浙江一带水稻矮缩病突然爆发。陈鸿逵应华东区科委的要求,与朱凤美、王鸣歧一道深入病区现场调查,并成立了防治协作组。在不长的时间内,确定了这种病为水稻黑条矮缩病,并肯定传播媒介为灰稻虱。接着鲁、皖、闽、赣各省都得到了发生此病的确证,协作组后来又证实,除此之外,水稻上尚有“普通矮缩”、“黄矮(即暂黄)”、“黄萎”和“条纹叶枯”4种病毒病,症状明显不同。前3种介体均为黑尾叶蝉,而“条纹叶枯”的介体则为灰稻虱。为有效控制矮缩病的蔓延,华东区科委在浙江义乌召开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现场防治讨论会”,随后又在上海召开了来自22个省市160余人的水稻病毒病防治讲习班。陈鸿逵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而参加这个讲习班的人员,后来多数成为各省、市从事稻麦病毒病防治研究的骨干,并由此奠定了我国水稻病毒病研究的基础。
  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初,“普矮”和“黄矮”病逐渐上升。当陈鸿逵及其助手正在调查研究其发生流行规律及其与传毒昆虫关系时,“文化大革命”业已开始,陈鸿逵无辜遭到批判,这部分工作只好由他的助手们继续进行。经过连续3年调查取得数据后,需要研究制备出这两种病毒的抗血清以供检测之用。他们用差速离心法所得的稻普矮病毒(RDV)粗提取的抗原作兔肌肉注射,能获得效价为2560的抗血清。当这项工作需要继续深入时,又遇到缺少专用超速离心机的困难。这时,陈鸿逵另辟蹊径,及时吸取美国伊利诺伊等大学采用聚乙二醇纯化其他植物病毒研究方法的经验,1974年他和他的助手终于采用聚乙二醇结合用低速离心机(4000r.p.m.)达到稻普矮病毒(RDV)的部分纯化,并找出运用此法制备抗原及免疫化的最佳条件,制备出的RDV抗血清其中最高的一组效价竟达5120。
  当时,在上述成果基础上,后来又解决了超速离心设备,使陈鸿逵等同志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水稻“普矮”病毒以及“黄矮”病毒抗血清的制备研究工作,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