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逵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9377
本馆由[ wa1kt7 ]创建于2010年01月20日

陈鸿逵的研究成就

发布时间:2010-10-09 10:23:15      发布人: wa1kt7

 20年代,我国已开始对粮食作物的病害进行了研究。但同行公认,陈鸿逵和同学俞大绂当时的研究工作面较广,而且他们对前人未涉及过的病害也作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他对小麦秆黑粉病、大麦坚黑穗病、裸燕麦坚黑穗病、大麦条纹病及粟粒黑穗病等,开展了种子消毒试验及抗病性品种筛选方面的工作。1925年博德(美籍病理学家)、陈鸿逵和俞大绂最早从种子消毒对粟粒黑穗病和产量的影响开始研究,并从鲁、豫等省采集数百个单穗和几十个品系,做了抗病性鉴定。经过连续4年试验,初步找出20余个抗病力极强的品种。1929—1933年间,俞大绂、陈鸿逵和黄亮又从药剂试验中筛选出碳酸铜粉和乌斯普隆用于拌种,效果较好;并通过田间及温室接种试验,从30个品种中找出9个抗病力极强的品种,其中有2个品种经过后来10年试验证明完全没有发病。所有上述大麦、小麦、燕麦、粟病害的研究结果都陆续在《美国植物病理学报》、《金陵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同时,陈鸿逵又开展了“高粱炭疽病的研究”,当时此病在南京及北方高粱主产区流行,损失颇大。从1925年开始,他通过大田调查以及实验室、温室等一系列试验研究,直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反映了他对高粱炭疽病害的全面认识,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迄今为止,这篇论文仍然是国内外有关高梁炭疽病的重要文献之一。这项研究内容的中文摘要,曾于1928年和1935年先后在《中华农学会丛刊》和《中华农学会报》上刊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