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连俊研究矿床
建国初期,叶连俊的工作任务和科研活动都是围绕着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而展开的,其特点是头绪多、工作内容变化也大,例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他参与了治淮工程地质背景条件的研究(1949),临江大栗子铁矿和鞍钢新厂基地质调查(1950),包头钢铁公司厂基的地质调查(1950),全国地质勘探计划的编制(1950),天成铁路线的地质调查(1951),全国地质工作会议的筹备(1952),湘、桂、冀、辽锰矿的调查研究(1953-1955),四川石油地质调查(1954),凤台和海州磷矿的研究(1955)等等。工作是繁重而忙碌的,但他热情高涨,干劲十足,都出色完成了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对沉积锰矿的研究,使濒于枯竭的湘潭锰矿找到了丰富的深部矿藏,便是突出的例子。
1953年,他和侯德封教授在研究湘潭锰矿过程中,发现了含矿岩系中“符吉冲灰岩”与硬锰矿的共生和转化关系,以及硬锰矿在含矿岩系风化剖面中的展布特点,判定“符吉冲灰岩”即原生锰矿。他们运用氧化—还原环境对变价锰元素的搬运、沉积起控制作用的地球化学原理,具体分析锰矿床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正确判定地表高价氧化锰与深部碳酸锰之间的关系,成功地扩大了矿床储量而使其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锰矿床。当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对此作了报道和肯定,指出“地质研究所根据勘探需要进行锰矿研究,具体解决了水成锰矿的成因、富集条件、矿石性质等问题,某处锰矿队根据地质研究所提供的资料,了解锰矿原生矿床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很大效果,避免了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