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连俊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3693225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8月24日

叶连俊主要成果

发布时间:2010-08-24 11:36:22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数十年来,叶连俊始终坚持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他对科学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学科的生长点非常重视,能及时捕捉到研究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新的研究领域,例如1951年他适时提出并由他筹划和领导,在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沉积学研究室,1960年又率先建立我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实验室,从而开创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他还积极倡导和扶持边缘学科如数学地质学、古地磁学、海洋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的建立,并亲自担任青岛中科院海洋所

    海洋地质研究室的指导工作。在他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更是不断地及时提出新的问题和方向,如60年代的陆源汲取成矿和化学地史问题,60-70年代的沉积建造问题,70年代的沉积矿床时代问题,80年代关于沉积成矿背景和环境问题,90年代的生物有机质成矿问题等等,正是由于他能及时把握学科发展趋向,这就保证了他的研究工作总是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叶连俊对沉积成矿在地史演变过程中的“序列叠置”、“系列展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起因”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化学地史”这个新概念,强调从地史演化的角度研究成岩成矿规律问题。早在50-60年代,他就剖析了华北地区震旦纪、寒武纪和奥陶纪沉积岩层中元素组合的特点和性质及其在地史发展中的演化规律,指出岩层中呈分散态存在的元素组合与呈富集态(矿化层)存在的元素组合,代表两种不相同的地球化学机制和过程;外生成矿代表化学地史发展过程中的突变。他提出,表生带物质来源有地表变生的、地下喷溢的及宇宙散落的“三元论”观点。研究化学地史不仅要研究岩层及矿层的元素组成、质量和能量上的变迁,而且要研究元素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上的变迁。这对解决岩石或矿床的形成,成矿时代的成因,古地壳、古大气、古海洋的组成及演化,以及研究地球的发展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