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木工程界著名专家吕志涛教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23202418
本馆由[ 孝爱天使 ]创建于2017年01月14日

预应力创新与开拓的交响

发布时间:2017-01-14 10:34:42      发布人: 孝爱天使

吕志涛1937年出生于浙江新昌县澄潭镇芝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那年,尽管家里一贫如洗,明智的父亲还是把他送进了学堂,后又升入新昌中学。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工学院工民建专业。毕业后,师从徐百川、丁大钧教授,专攻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结构是国际上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工程建设技术,具有省工、省料、安全等独特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青年吕志涛在读研究生时,在建的南京汽轮机厂主厂房屋架预应力钢筋发生断裂,设计单位提出的抢险方案要耗费20吨钢材。他做了精细计算,提出了省工料、省时间的新方案并获得成功。研究生毕业后,他因品学兼优被留校任教。结构设计是应用科学,再先进的设计理论也必须接受工程实践的检验。执教近四十年,吕志涛从教授而至博士生导师,在预应力结构体系等领域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不断开拓预应力学科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解决了许多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为我国建筑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往纺织厂的厂房一般是单层结构,占地面积大,平面利用率也不高。这主要是纺织机械机体大。机械要上楼,需要解决多楼层厂房大跨度承重问题。他的“多层工业厂房预应力结构体系及相应性能研究”,就是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开展的。科学实验证明,对普通混凝土结构在使用之前加一种力,可以改进结构的性能和使用功能,可建起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物,而且能节省钢材、水泥,减轻自重。这就是预应力技术效应。“七五”期间,这种技术最早在上海色织四厂得到应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多装布机,吕志涛做了大量的模型实验,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使高达6层的厂房框架跨度达到20米(即车间内每隔20米才立有一根支柱,而过去每隔数米就要一根立柱)。这一罕见的结构设计增加了12%的布机安装面积,每年可增加产值540万元。这项工程完成后,立即被当时的纺织工业部列为样板在全国推广;国际预应力协会前主席伽维辛参观该工程后惊叹其创造性,并专程赴南京拜访吕志涛。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