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型伟 十七岁做校长
上学时,他的全部业余时间都在图书馆度过。初三时,校长干脆把学校图书馆交给他管理。他说自己“一天不看书,就会觉得若有所失。手边拿不到一本书,也觉得少了一个知心的朋友。白天实在没有时间,临睡前非得找本书来看一会,睡觉才觉得舒坦”,他说“除了看书,我别无爱好”。 1935年,年仅17岁的他初中毕业了。当时,正值日寇侵略。血气方刚的吕型伟跑到新昌东茗乡白岩村偏僻的山沟里,在一座破庙里办了白岩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学校,他跑家串户动员学生上学,在这个穷山村最终有81名学生报名,小的六七岁,大的18岁。吕型伟就自封为“校长”,应该说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校长。仅17岁的他,包教所有学生的语文、算术、常识、音乐、体育。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1937年,他考上了杭州师范学校公费生。不久杭州沦陷,他又带着干粮跋山涉水四昼夜,来到万山丛中的丽水省立联师,后又考取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孜孜不倦地求学,直到 1946年毕业后到上海省吾中学教书。在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任校长的省吾中学,吕型伟担任教务主任,并办了《中学时代》半月刊,每期发行5000份,成为中学生的好朋友。上海解放,吕型伟与段立佩一起被派去接管上海的市东中学,并任校长到1958年。
在市东中学,吕型伟没日没夜地搞教改,抓质量,亲自上课示范。当时因为学校容量有限,为了让更多的劳动人民子女上学,吕型伟费尽心思,创造了一种“三班两教室”的办学模式,就是用30个教室招收45个班级的学生。每个学生一周有两天全天上课,另有四天是半天上课半天活动,这样既能用足校舍,又能保证教育质量。结果这一做法迅速在全市推广,全市在不增加校舍的情况下,多招收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吕型伟在市东中学当了七年校长,使这所学校成为上海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当校长出了名的吕型伟1956年起被调到上海市教育局,做市教研室主任,普教处处长、一直到副局长。他当领导主持工作时,最忌讳有问题不及时解决,把问题积成堆。他很少集中大块时间听汇报,“吃饭的时间可以到群众中去嘛,一边吃一边把情况了解到手了。吃完饭到各办公室转一转,轻轻松松地聊着天就把问题解决了。领导的意图人家知道了,就可以放手去搞了,不要把很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使问题成堆,既耽误工作又耽误大家的时间。”
在五六十年代,无论教育政策怎么变化,他始终深入基层培养教师,手把手地辅导他们,像于漪、高润华、袁榕、倪谷音等都是吕型伟发现并一手培养起来的。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