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基础教育“改革家”——吕型伟
在这里,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数数这位在上海市教育局工作二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家的功绩:
上世纪50年代他首先提出创办工读学校,挽救了一大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
1978年,针对凯洛夫教学论中不全面的“双基”观点,提出“加强基础,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1978年,在上海重建青少年科技指导站,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饲养、小论文”活动;
1979年,针对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弊病,他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张“实行高中阶段合理分流”。 并在上海办起七八十所职校,实践证明,这大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80年代初,在上海南汇等郊区县开展农村教育改革探索,提出“农(业)科(学)教(育)统筹,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结合”的观点,被中央所接受;
80年代初,率先在上海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后来全国各地都建立了省市一级的教育研究所。至今仍在呼吁中国要建立国家教育科学院。
80年代初,他提出健身体育,反对单纯的竞技体育。
1983年,针对以往仅仅通过课堂教学与课本来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改革第一渠道,发展第二渠道,创建两个渠道并重的教学体系”, 提出大力发展“第二课堂”的观点迅速在全国推广。
他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中小学课程改革,首次提出把信息技术的传递放在与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并引发了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
1984年,为了配合课程改革,为上海争取了高考自主权。质疑“一纲一本”,提倡“多纲多本”。后来,他率先提出向教育部要求把高考权下放给上海。使高考权下放成教育改革的现实和大趋势。
1984年,建议把“三个面向”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推向全国,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确立了战略方向和指导方针。
从1985年始,为了推进中小学整体改革,逐步在全国18个省市建立了教育试点示范学校,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开展实验近20年。
1991年,提出了弘扬传统美德的口号,后来为此主编了《中国传统美德五千年》等书。
吕型伟时刻关注着中国的教育改革,他说从自己认识的许多真干实干的朋友身上,看到了希望与力量,但他也担心改革中的形式主义会给教育事业带来挫折与损害。
1987年,70岁的吕型伟离休了,可至今他仍没有离开教育,他给自己取了个外号:云游和尚。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有时一年讲学就达一百多场,走到哪里都劝人家关心教育,劝人家改革教育。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