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焦竑和日照——5
亲近大臣改名,固为异典。御奉天门,召旗手卫焦朔,赐名为庸,此更是异典之异也。今旗手卫皇册首载此事。(焦朔)即太史澹园先生之始祖”。
正因为焦竑高祖原籍日照,祖父辈占籍南京,焦竑称呼自己的乡贯时,又有自己的另外一个名字“琅琊焦竑”。
情系桑梓
万历17年(1589年)春天,是明神宗己丑科的会考之年。焦竑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应考。殿试下来,他被万历皇帝御笔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明开科252年来的第72位状元。同榜士子还有陶望龄、祝世禄(文学家、书法家)、马经纶(御史)、董其昌(书法家)、冯从吾(工部尚书)等,皆一代名士。
喜讯传来,家乡金陵上元县、祖籍山东日照县,因为本地出了这么一位新科状元,都感到莫大的光荣。依照旧例,府县分别拨出专款来为他建立纪念牌坊。
时江南与山东地区都在闹灾荒,灾民流离失所。焦竑得到两地准备各要给自己建造牌坊的消息后,即刻带信给两地县令,加以劝阻,并建议将建造牌坊之款转用作救灾之费,救济当地灾民。
焦竑在信中写道:
“前两得手书,具感垂念。周公建仿事,虽托张簿辞之,还烦吾丈一行,盖他人不能言其曲折耳。仆虽不肖,然不能益于乡人,亦岂敢累乡人乎?此不敢当一也;地方旱荒之余,有一金可活一人,乃以此不赀,费之无用,此不敢当二也;古人不朽,自有所在,仆能勉强树立,异日或能彰一时相成之美,敢徒以建造顿烦民力,此不敢当三也。幸以此离言之,纵工作已兴,必求罢免为望。”(见焦竑《澹园集》卷十三)
焦竑坚辞了两地的状元坊。
面对家乡官员上奏朝廷的赈灾奏折,和主管衙门拖延敷衍,焦竑力向司农官员陈情,终于为桑梓争取了5000两银子的款项。
对故乡日照,他在《与日照宗人书》中,袒露了眷恋家乡,和千山万水阻隔,不能尽孝的歉疚(见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第97页、《日照市志》第814页)。
在焦竑的请求下,故乡日照县将状元坊银一部分转用作救灾,另一部分,为焦竑修缮了祖林,建设了护林花墙,购置了祭田,除供岁祀外,周济同族贫困兄弟。
古寺 古树 故乡行
在大花崖村东南,隔河相望,原有一座花岩寺。
据传,花岩寺为唐代所建造,距今约有1380年的历史。
古寺院中,现存一棵同为唐代所植的古银杏树。古树现胸径2.15米、枝下高6米,树冠22米×28米。在日照的现存古树名录中,按树龄、胸径,其为名列莒县浮来山定林寺中银杏树之后的第二大古银杏树。
面对现状,笔者已经无法想象这座古寺庙的模样,只能从四百多年前焦竑留给我们的诗作及其史料,去寻找那个古寺的影子了。
明万历17年(1589年),焦竑中状元后,便在北京担任翰林院修撰。
明万历18年(1590年),焦竑的“试用期”满,被获准省亲。
他在从北京到南京的路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回故乡日照省亲,告祭先祖(上喜坟)。
当他久住他乡,踏上故乡的土地,面对大花崖村,认祖归宗回来的状元郎焦竑激动不已。
他走在故乡的土地上,徜徉在花岩寺下,唐杏树下,挥毫填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花岩寺》:
“一上花岩寺,回瞻紫气遥。”
焦竑回头看到的,是他先祖们世代生养的土地,和他们永远长眠的地方。
一幅三国周郎意气风发、潇洒倜傥又踌躇满志的饱学新科状元郎形象,和在家乡母亲怀里对故土无限眷恋之情,跃然纸上。正如他在《与日照宗人书》中所说,他把自己取得的一切成就,归功于先世祖宗之积德,父母之教督,还归功于家乡的好风水……
面对家乡群山环绕、山花簇拥、山青水秀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位新科状元抒发了对家乡日照由衷的热爱!
他在《花岩寺》中续写道:幽深临绝壑,突兀碍层宵……。
焦竑对日照文化的贡献
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