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焦竑和日照——4
吸纳佛学、道学)”(见焦竑《澹园集》续集卷十四)。
焦竑表达了他做学问的宗旨及治学成果——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思想,又尝试用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思想为基础,来收摄各种学说。
共同的志向、思想,使李贽与焦竑成为终生挚友。
中外学者论焦竑
焦竑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的“巨儒宿学,北面人宗”崇高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望,能够从史学家、其师生、朋友乃至中外学者的评价中,可窥一斑,并得到了相互印证:
——明末思想家、著名学者黄宗羲评价焦竑:“先生积书数万卷,览之略遍。金陵人士辐辏之地,先生主持坛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学倡率,王 州(明王世贞)所不如也。”(《明儒学案》卷三十五)。
——清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三朝元老”张廷玉,在《明史》中写道:焦竑,不仅是一位阳明心学的中坚,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鸿儒,所谓“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明史》二八八卷)。
——明末著名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在其《尊师澹园焦先生续集序》中说:“吾师澹园先生,以道德经术表标海内,巨儒宿学,北面人宗”,其著述“无不视为冠冕舟航。”
——好友、进士顾起元在焦竑的墓志铭中写道:“先生之宦绩在金马玉堂,先生之道阶在儒林文苑,先生之大业在名山大河,先生之风致在九州四海,先生之遗思在稷丘槐市。”
——明代户部尚书耿定向(焦竑恩师)之弟、兵部右侍郎耿定力在《焦太史澹园集序》中说:由于焦竑“识弥高,养弥邃,综万方之略,究六艺之归。”“海内人士得其片言,莫不叹以为难得。”
——明书法家、进士、江西布政司参议、好友黄汝亨在《祭焦弱侯先生文》中说:四方学者、士人无不以得见弱侯为荣,所谓“天下人无问识不识,被先生容接,如登龙门。而官留都者自六官以下,有大议大疑,无不俯躬而奉教焉。”
——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在回忆焦竑的回忆录中写道:
“当时,在南京城里住着一位显贵的公民,他原来得过学位中的最高级别(按:指焦竑曾中状元),中国人认为这本身就是很高的荣誉……这个人素有我们已经提到过的中国三教领袖的声誉。他在教中威信很高。”(《利玛窦中国札记》358-359页)。
焦竑成为了晚明程朱之孔孟与佛、老(子)二氏、西方学术兼容并蓄之集大成者。
他以学者立身,融会各种学术思想而不陷于偏激,既冲破了改良主义“公安派”保守束缚,又没有走向李贽的“极左”偏激。对西方学术,虽然没有他的门生徐光启的步子跨得大,但以其倾向,他是大度容纳新知的有卓见的学者。
焦竑,是一位站在了晚明思想——能够“与时俱进”的晚明思想的一个顶峰上的人。
朱元璋为焦竑高祖赐名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烈火燃烧到齐鲁大地。焦竑高祖焦朔,走出日照县观兰乡花崖里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参加了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队,跟随大军南征北战。他作战英勇,在追随大将军徐达的北伐战争中,与元军大战于白沟河(今河北境内),明军大胜,焦朔在这次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被编入朱元璋的亲军,屯守京畿南京,并被授予世袭旗手卫副千户的军职。从此落户江南。
在军队,焦朔克服文化基础低的困难,勤奋向学,钻研兵书,被到军队里巡视的朱元璋发现。
朱元璋询问了焦朔的姓名、祖籍、家庭及战功等情况,随后说:“我给你改个名字吧。”
焦朔就有了明太祖赐与他的新名字:焦庸。
“庸”,有功勋的意思,既有酬赏、铭记军功的意思,又有不惰好学、继立战功的鼓励。
这对于一个中下级禁卫军军官来说,确实是一个莫大的荣耀,也是焦氏家族历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荣光之事。
明代著作家周晖,在《续金陵琐事》记载:“太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