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08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12月23日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纪念季羡林

发布时间:2010-01-23 12:57:1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逝世。作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和作家,他的学问浩瀚渊深,凡人难解。对我们而言,也许阅读他的散文是走进他心灵世界的一种方法。

  “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

  季羡林从不在散文中歌颂那些名贵的花卉,就像他力辞“国学大师”的称号一样。他吟咏“清塘荷韵”,并为“季荷”祝福;他吟咏黄昏,说黄昏“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飔,像一个春宵的青梦”;他吟咏槐花,说槐花对于我“也仿佛看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呢喃自语,又对我讲话”;他怀念“西府海棠”,似乎那里记录了一段逝去的历史,站在它的面前,“浮想联翩,怅望晴空,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他爱上了“马缨花”,因为“它能告诉我很多事情,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送给我无限的温暖与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进”;他爱夹竹桃,因为“夹竹桃遍天下,我们的朋友也遍天下”。他不刻意去寻找抒写对象的哲学意蕴和所能体现出的人生价值,而只是把这些再普通不过的花作为像自己一样的主体,让它们活起来,这就足够了。对花的吟咏表达了季羡林物我和谐一体的人生体验,所以他一再强调“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并将之向文化层面延伸。他认为,西方的科技理性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家园,而中国文化的核心便是天人合一,现在即将到了中国文化的时代。所以他主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说:“人类社会的进步,犹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相互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里没有高低之别,而只有前后之别。”从普通花卉到天人合一再到生命接力,布衣的质朴闪耀着大师的光芒。

  坎坷一生,不喜不惧

  季羡林非常喜欢这样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没有数十年的人生坎坷便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它。“德国十年”,季羡林经历了法西斯统治的最黑暗时期,饥饿和战争时刻威胁着他的生命,他牵挂着家里的亲人和遥远的祖国,他还通过宣告无国籍的方式来表达对卖国行为的不齿和愤怒。但他也看到了德国人民的善良和优秀。他和他的房东情同母子,和德国少女依依相恋,又和自己的德国老师有如父子。这一段人生经历,既有黑暗与光明的交织,又有爱与恨的双重历练。于是世事便不再那么可怕,人生或许也不再那么苦楚。

  “文革十年”是季先生从身体到思想上的炼狱。“自杀未遂”使他又活了一次,或已经死了一次。当从“文革”的噩梦中醒来时,他做到任凭世事变化,而自己“宠辱不惊”。诚如散文名篇《二月兰》所描述:“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了紫色的了。”“花们好像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喜。”但这并不是消极和自我放逐,就像“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一样,二月兰装扮宇宙、寂寞开放不也正是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吗?

  看重骨气,以“贾桂思想”自嘲

  季羡林很看重知识分子的骨气,并常常用“贾桂思想”来自嘲和晾晒自己。贾桂是京剧《法门寺》里的一个小太监,奴颜婢膝,善于阿谀奉承。比如人家叫他坐着,他说他不会。后来贾桂思想就成为对这类人物的讽刺。毛泽东曾批评过这个人物,强调要独立自主,不做他人附庸。季羡林认为,很多知识分子的头脑当中,都有“贾桂思想”,有这种思想固然是一种没有骨气的表现,但如果不能认识到或者说出来则更为可耻。所以他襟怀坦白,绝不做自我修饰。他能为尊者讳,但绝不为自己有所遮掩,通过文字,真实地呈现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心路历程。

  他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表现的解剖是最意味深长的。同时,在很多回忆师友的文章中,他盛赞知识分子的品性。他说胡也频是“头顶青天,脚踏大地”光芒四射的流星;他说冯至先生“不会说谎,不会虚伪,不会吹牛,不会拍马,待人以诚,同他相处,使人如坐春风中”;他说张中行先生“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他说周培源先生“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骨气,很有正义感,能明辨大是大非的人,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但他最推崇的还是自己的先师陈寅恪先生。他盛赞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认为陈先生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一种硬骨头精神。他认为“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根深蒂固的爱国心,这是由历史环境造成的,并不是说中国知识分子有爱国的基因。一个是硬骨头精神。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铮铮铁骨的知识分子千古传颂。”由此可见骨气和爱国是季羡林认定优秀知识分子的关键词。

  力辞三顶“桂冠”,追求活得真实

  季羡林一生追求真实。在他的散文和杂文中能够找到一些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地方,这些文章,他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来是多么幼稚荒谬,他都不加掩饰,目的是为了存真。他晚年力辞加在自己头上的三顶“桂冠”,实际上也是为了追求活得真实。一般来说,一个人活得越长久,就越容易使自己活得虚幻,尤其是那些社会贡献大、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更是如此。而季羡林直至仙逝仍如此清醒,这才是真正令人景仰的

  发表于:《角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