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是指江门市及其下地新会区、台山市、恩平市、开平市、鹤山市。江门是珠江三角洲的西部中心城市,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现已达376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约占20%,美洲地区的约占70%。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华侨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回国,有钱在那个兵荒马乱,土匪横行的年代绝对不是个好事,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正是在这个时候,这些回国侨民们将房屋建成类似古代碉堡一样的建筑,一则防水患,二则避兵祸。因为这些人在海外有一定基业不得不在两地往复奔波。而碉楼最集中保护最好的地方在开平。而开平碉楼又以自力村最为集中。自力村最早不叫自力村,早期是由三个方姓的自然村落组成。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最初建村的是犁头咀,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开村,因地形像犁头而得名;永安里几户则是从升平村委会黄村迁来;合安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村。清朝末年曾在村前的三叉海设渡口通往水口,称犁头咀渡(为当时全县十大渡口之一)。新中国建立后的土改时期,三村合称"自力村",取其自食其力之意。现该村有63户,175人,华侨、港澳同胞248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斐济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多从事餐饮、制衣、洗衣、杂货等行业。侨汇为该村村民主要生活来源之一。开平碉楼是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的产物,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组成。2007年6月,开平碉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开平可以说是村村有碉楼,无碉不成村。自立村碉楼因其规模宏大,风格各异而声名远扬,引来了无数像我这样看稀罕的看客。透过这些碉楼我们更可以看到华工血泪史、侨民文华。而在全村15座碉楼中,最精美的当属铭石楼。
那是一个阳光很好的早晨,踩着石径,和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朋友参观这传说中最美的乡村。两边是油绿的稻田,一个老人在稻田边的河沟里捞鱼,自力村外一池绿水,一群白鸭在那里嬉戏。从老远就可以看到几处高大建筑,而铭石楼就在其中而楼间的大叶蕉、修竹和一些不知名的南国植物将这里装点的静谧别致。历史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导游是一位当地女孩,她夹杂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为我们讲述这里的人这里的物。
铭石楼建于1925年,楼高七层,楼外的铁窗早已锈迹斑斑。可能因为在美国接触了西方的建筑风格的原因,铭石楼的造型综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亭台,以及西方的罗马柱和拜占庭式的穹顶。这座六层的建筑初看起来颇有些古怪,但从细节还是可以看出主人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让同样综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西方建筑精华的碉楼区别于当今若干农民建造的“瓷砖楼”,成为了历史的珍贵遗产,成了侨乡的特色。铭石楼楼主方润文早年在美国谋生,开过餐馆,经商致富后,回家乡兴建了铭石楼。铭石楼与其他碉楼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外形壮观,内部陈设十分豪华,是自力村最漂亮的一座碉楼。
走进铭石楼,楼里的家具基本保持着原样。当年方润文曾精心布置铭石楼并摆上了不少从美国带回来的家具。在他去世后,方家全家在1953年的某一天突然离去,分别到了香港和美国,离开时,方家人他们走得匆忙而且悄无声息,以至于半个世纪后,碉楼内的物件都还保持着原样:枝形铸铁煤油吊灯,五彩玻璃隔断屏风,西式的美人卧榻,中式的雕花大床,甚至几双黯淡了、踏实了的绣花鞋也依然落寞规整地摆放在床前,等着玉人晨起临窗梳妆……这一切仿佛都还记着主人方润文一生的传奇。铭石楼楼主方润文先后娶了三位太太:结发妻子吴氏,妾梁氏、杨氏。至今,铭石楼首层的大厅(客厅)正中还悬挂着方润文和他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照片中的方润文戴着眼镜,打着领带,身穿西装,一副洋派头;他的右边为元配吴氏,吴氏右边是二太太梁氏,方润文的左边是三太太杨氏,卷发,连衣裙,穿着时尚。原配吴氏一直生活在家乡,并没有跟随方润文前往美国打拼,所以其打扮符合其农妇的身份;二太太是香港人,出身书香门第,这与三太太杨氏还是能看出一定的区别。杨氏氏美国芝加哥华侨的后代,自小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她是在1946年方润文客死美国后,护送方润文遗体回到自力的。当年的铭石楼一楼是大厅,两边是厢房,二到四楼是几个儿子居住的地方——三太太回国后也曾经在四楼住过一段时间。与其他南方宗族气氛浓厚的人家一样,方家也有专门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就在铭石楼五层。从牌位的沿袭我们知道,方家在若干代之前,从河南开始逐渐发展到广东扎根,并走到了海外。
铭石楼的五层的平台是完全既是南方的传统建筑又是具有防卫功能的建筑,但建筑方式上又有西方建筑的技巧的装饰。平台是凉亭,可以用来歇凉喝茶,另外这里视野开阔,是最佳的哨位。当时,这里到处流传着“一个脚印三个贼”的说法,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归侨的资财为众多土匪们所觊觎。侨民和他们的家属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他们往往被绑架之后,做为土匪们索财的资本。归来的侨民为了保护财产和家小,边在村头或村尾建起高大的碉楼。有钱的独自出资建设,钱不多的几家合建,碉楼只有一个出口,大门用更硬的钢板做成,没有院落,视野开阔。碉楼下部不带装饰,主要是这了防卫强人攀登,二是下部往往被一般的民居所遮挡,不能显饰他们的富庶,因而碉楼的上部成了这些富起来的侨民绞尽脑汁炫富的地方,他或从西洋带图纸来或从方州请人设计,把楼的上部金堆玉砌,建设得极尽奢华,风格各异,有的是西洋建筑各个流派的混合体,有的则是中西方建筑的混血建筑,这也成了影响当地后来建筑,现在江门五邑的建筑还有这种建筑的印记。楼的上方除了装饰炫富更重要的实用不着功能便是防卫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些侨民在那个不太平的年代建碉楼的复杂心态。铭石楼的五楼平台就是一个完整洁的防卫体系,一面锈迹斑斑的铜锣,据导游讲这是发现匪情报警用的,一旦发现匪情迅速报警,让家属和附近村民及时躲进碉楼。碉楼的建筑材料是从欧美等国涉重洋运入的,现在的铭石楼内还存有当年包装“红毛泥”(水泥)的木质包装箱。窗户上装有结实的钢筋护栏。厚重的钢筋混凝土墙壁让这里的人们能够安全的躲进小楼成一统,也让那些匪徒望楼兴叹。除了躲藏侨民们还组织人力攻击外面的敌人,五楼的平台上还放有当年的灰水埕(石灰水),用水枪射出可以弄伤进攻者的眼睛,一堆鸡蛋大小的石块。平台的两角分别有两个凸出的半封闭的建筑,里面有“T”型枪眼,里面的枪手可以最大程度地调节射击范围,而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动向。枪是侨民从国外买进来的。这里曾多次被土匪侵扰过,那锈迹斑斑的铁门上留下的弹痕仿佛还在诉说当年侨民们的生存状况。
铭石楼里除了像阳江藤夹、实木衣柜制作精致的岭南家具外,舶来品也非常多,有德国的落地钟、意大利进口的彩色玻璃、留声机、法国式纯银茶具、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日本粉彩描金瓷首饰盒……百年后物是人非,这些东西向无论数游客讲述主人的传奇人生。
几十年后,铭石楼里的生活设施依旧保存完好,到处是西方文化的痕迹,居室内,往日的化妆盒上贴着英文标签,三楼客厅一台西式留声机还能发出声音。
客厅正中吊着一盏油灯,屋顶刻画着西方常见的卷草图案。正对大门的墙壁上,挂着主人和三位妻子的大幅照片。两旁是精美的雕花家具,一只古老的座钟还在不知疲倦地摆动着。这只见证了大半个世纪时光变迁的座钟,直到今天依然还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里的居住者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只有它坚持留了下来,成为这座碉楼最后的守护者。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滴答”声中,墙上的照片逐渐发黄、黯淡,最终,照片上的人物湮没在时间的洪流里,在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后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对话。在铭石楼的外面散落着一些低矮的当地民居,还有默默的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他们或种地或做点游客的小生意。有的和政府一起管理着碉楼,他们大多是碉楼在海外主人的亲戚,他们能在参观收入中能分得钱,同时他们保护了这段历史和一处风景……村落里炊烟袅袅,或许那柴和炉灶正在煲着热气腾腾的靓汤。那屋门口吸着竹管烟的老伯,院子里跑着的老母鸡和郁郁葱葱的榕树、翠竹、大叶蕉,他们都是这里的风景,真正的散发着乡村的味道,人们说的不错,这里就是中国最美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