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教育,带领学生走向社会
一次,何金娣走进了一家位于淮海路中环广场里的星巴克咖啡馆,“何校长!”一名店员叫道。“我一看,原来是我们的孩子! 孩子很开心地说‘校长我请你喝咖啡!’”何金娣说:“我不喝咖啡,我看到你工作太开心啦!”
让这些特殊儿童受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走上社会,实现生活自理或者半自理。“让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因为他们同样也是平等的人。”在何金娣的概念里,特殊教育应该“走出去”。
为此,何金娣通过各种关系建立了52个社会实践基地,带着学生到超市、邮局、银行学习谋生技能。不少轻度残疾学生症状有所改善后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70%轻中度智障学生经过多年的职业生活和职业技能培训,在一些大型企业和服务性行业中找到了谋生机会。
随着生存教育课题的逐步深入,何金娣又开创性地将学校九年制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开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借着上海举办特奥会的机会,作为上海市人 大 代表的何金娣提议建设“阳光之家”,为这些已经走出校园的特殊人群提供去向。何金娣为“阳光之家”的建设设计课程,还派教师上门送教指导。“国外专家、全国其他省市专家来到上海看到‘阳光之家’的建设都很惊叹,没想到上海的特殊教育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丁华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