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拒绝”,让重残孩子也有明天
“内地的辅读学校不像是辅读学校,既没有特教的课程,更缺乏特教的理念,和普通学校的教育没有什么差别,而且还挑挑拣拣只招收轻度弱智孩子,而那些更需要接受教育的中重度弱智孩子却进不了校门。”1996年,香港特教代表团到卢湾辅读学校参观考察时直言不讳的一句话,让何金娣内心开始发生裂变。
“是人就应当接受教育!”1999年,何金娣率先在全市提出“特殊教育零拒绝”———“只要户口是我们辖区里的,哪怕你躺在床上,我们也要送教上门。”卢湾辅读学校党支部书记周怡回忆说。要知道,在此之前,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在国内有30年的发展历史,但传统的做法是只招收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中度以上智力障碍儿童持有免读证书,不用上学。
“起初,我们给中重度孩子上课时都拿着自己备课的一张纸。因为所有的国家教材都是针对轻度智障学生的,并不适合其他孩子。”卢湾辅读学校教研组长、语文教师丁华英说。
何金娣和老师们下决心“摸着石头过河”,开展“中度以上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课题研究,目标就是要使这些孩子的大脑机能,在现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补偿和康复,并使他们具备自立于社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
数学课上教孩子认识人民币,语文课上教说话、写字,生活课上教怎样系鞋带,甚至还开设计算机课教孩子们上网搜索、收发邮件……十多年间,何金娣带领老师们从无到有,围绕生存教育先后开展4项重大课题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社会生活》3套教材,共计54册,开垦了全国特殊教育领域教材这块“处女地”。
如今,全国已有超过300所特殊学校在使用这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