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青岛医学院放射科主任曹来宾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43167032
本馆由[ qingyaocao ]创建于2012年02月20日

鵝卵石

发布时间:2012-05-12 16:04:19      发布人: qingyaocao
 

                                                                                                    鵝卵石  

          有一群窮苦人在游牧,突然有一道白光從天上照下來,他們趕緊祈禱求福。空中有聲音說,"你們沿途多撿些鵝卵石吧,到了晚上時,就必很快樂,但也會很懊喪。"他們挺失望的,原以為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奇跡顯現,不料只是被吩咐做這毫無意義的事。此後的放牧旅途中,大家只是有一搭無一搭地拾點鵝卵石,不想負荷太重。夜幕降臨了,背褡子里的那些普通石塊竟然全部變成了晶瑩剔透鑽石﹗他們興奮至極,同時也後悔至極﹕早知如此,白天就多撿一些了。

  有點像這個寓言的啟示,孩子〔或者成人〕求學時所常抱怨的那些似乎"無聊"或者沒有"用處"的課業〔鵝卵石〕,極可能就是未來打造幸福的水晶石或金剛鑽。

  這個故事讓我額首稱慶,自己險些忘了撿這樣一塊鵝卵石。我開始學英語是在文革後期,當時國內的閉關自守及"反帝防修"情勢,使已上初二的我甚討厭這門"鳥語"。後來,下鄉接受"再教育"的老父回城探親,看過成績單大皺眉頭,我則振振有詞﹕"中國人學好了漢語就不錯啦,唸這些沒有用的洋碼子干嗎﹖"他溫和又嚴厲地說﹕"現在沒用并不等于以後沒用,藝多不壓人,你要好好學﹗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寥寥數語就把我鎮住了。還算聽話的我,只好硬著頭皮照辦,以致六年後高考恢複時,已輟讀從工三載的我首批考進醫學院,并進入"特快班"學習英文。行醫以後,用英語寫的專業論文屢在國外刊物上發表﹐水到渠成,我繼而游學歐美﹐最終定居在加拿大。

  可見求知的意義﹐莘莘學子有時在當時確實覷不出來。恰如我無論如何也料不到,一度深惡痛絕的外語課,日後竟會成為調轉自己人生之舟船頭的小小舵杆。

  我如今已作了父親,在教導孩子學習時,輒不忘常常引用這一例子來曉以厲害。盡管時過境遷,國情也不一樣,但精神是相通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現在才大徹大悟,可惜已經晚矣。

  我由此也聯想到眼下自己正在尋求的屬靈知識,以及在查經班里帶福音組的教導服事。如果說牧民們沒多撿鵝卵石,是頭腦簡單,當晚即見分曉﹔我不愿意習外文,是鼠目寸光,廿多年後才得了驗証﹔基督徒若不專注聖經,不熱心事奉,可謂"肉眼凡胎",其結局今生恐難得見,惟待末日審判時方知。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寓言的啟迪和自身經歷,憑著對神的應許的信心去追求、實踐,絕對不會有錯,將來也絕對不會追悔。

  "我兒,要聽從你父親的訓誨"〈箴言〉。父親之所以高瞻遠矚,對前景樂觀,是跋過的"山窮水盡疑無路"半生坷旅曉示他的﹔我之所以牛犢不怕虎,是尚未涉世,不懂得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 理。幸運的是當初勉強聽了爹爹的話,我日後嘗到了其時無法想象的豐富好處。而上帝是創始成終的那一位,掌管著亙古的過去,瞬變的現在﹐無限的未來,意念不 知道高出人多少倍﹔智慧之子若欣從阿爸父藉著《聖經》默示的教訓,就會在霪霾中看到雲上的太陽,未來必定獲得現世無法比擬的豐盛益處。

  告訴孩子,也告誡自己,"匠人所棄的石頭,已經做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太2142〉﹐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主耶穌。基督徒也當成為塊塊活石,在主奠定的基礎上﹐聯絡建成美麗宏偉的聖殿靈宮。我們應趁著仍在旅途,多俯拾些"鵝卵石"。不要怕重擔壓肩頭,學著交托給主,祂的軛是容易的﹐擔子是輕省的。這樣就青春無悔,就像水變酒,五餅二魚等神跡,普通之事在主手中能"點石成金",時候一到必派上用場,成全祂的旨意。

  告訴孩子,也告誡自己,莫以為禱告是對著空氣講話、讀經是浪費時間、守誡命是大呆瓜、幫助人是干 傻事、傳福音是做無用功-世人眼中的無意義,在神的眼里貴如鑽石﹔世間度量上的無足輕重,天國權衡上卻是四兩撥千斤。先求神的國和義吧,磨刀不誤砍柴功, 這可是決定天堂地獄,性命攸關的大事。知識是應當從少小開始學的﹐但"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詩910〉﹐不論你將來從事何職業,它可是讓你一生受用不盡的。

  告訴孩子,也告誡自己,世界上無論多麼高深的學問,精湛的技術,首先都必須建立在道德之上,否則縱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亦會身敗名裂,一事無成。而最高的道德,乃基于上帝的誡命。故"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箴1:7〉﹐這才是帶給芸芸眾求知者今生永世不朽前程的真智慧,實學問。有它墊底,書不求解而能釋,人不求聰而能明,這才是值得我們窮畢生之力去孜孜尋求,追索的哩。神是我們的終身教師,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直到滿有耶穌督的身量。                                                        原載於《追求》58期,20056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