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
“人生能有几回搏,学校要生存发展就要拼搏,只要思路清晰,方法对头,大家齐心干,领导带头干,办法总比困难多。”
——摘自陈祖国在2003年校党委民主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2002年春节刚过,坐落在河洑山上的华南光学仪器厂兵工技工学校(常德技工学校前身)校园里来了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汉子,国字脸,浓眉大眼,面色黧黑,宽厚的嘴唇边总带着豁达的笑容,他就是新上任的校长陈祖国。陈祖国于1981年调入华南光学仪器厂(现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在该厂宣传部、办公室和下属公司任职,2002年他主动竞聘来到技工学校,挑起了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经营,自负盈亏”的重担。
这是怎样的一副担子呢?两栋破楼房,一间旧厂房,180个学生,30个教职员工,而且人心浮动,有些教师甚至在想着学校早晚得垮掉。他的一席话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我陈祖国来这里就是和大家共患难的,把学校办好不仅仅是党交给我的任务,也是大家的饭碗所在,办不好我对不起自己的名字。”把“祖国”二字作为名字的他,也把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
面对困境怎么办?陈祖国首先想到的是稳定人心,他常对员工们说,“我们是一个整体,只有团结才有出路。”他打破旧体制,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实行一人多岗,多劳多得,向教学一线员工倾斜。甚至在资金紧张的时候,他私人出面借钱给老师发工资。老师们知道后,感动地对陈祖国说,“我们跟定你了,不为别的,就为你是个真正干事情的人。”
为了扩大招生规模,给学校更大的生存空间,他实行全员招生的办法,每个员工都承担招生指标,当时学校既无名气,大家又缺乏经验,他自己带头承担了20名招生任务。暑假里,头顶烈日,脚踩山路,把澧县每个乡镇跑了个遍,走村串户介绍情况,动员学生。就这样,学校当年就招收了300多名新生。
2002年10月,陈祖国带队在沿海用工企业调查,确立了办学方向:为企业培养产业基础技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动手能力,学生一半在教室,一半在实习工房,真正让学生学一门技术,练一身本领,实现企业用工需求和学校专业开设的对接。
从那以后,学校生存状态发生了质的转变:生源开始有了保障,毕业生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好。2004年,首批3年制学员还在实习期就被一家德资公司挑走了29名。当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前来学校考察时,看完学校的条件,再看看学生的技术,不禁感慨,“没想到这么简陋的条件能够培养出这样优秀的技工人才,陈校长,你真是了不得。”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