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乐观宽容,很坚强,最后的日子不忘看书学习
两年前韩德培先生去世,我叩访马先生家,想请他谈谈对韩先生印象。马先生穿着睡衣忙里忙外,一问,答说为了韩先生后事正忙。采访不长,四方来电占去大半时间,来电的有韩先生弟子,也有马先生门生,马先生倒成了一个联络中心。
还有一桩事,是我从马先生嘴里听来。他说审判江青时,他坐在台上,江青被押在台下,67岁的她依然一头黑发,“我以前听说江青很会保养,看来是真的。”马先生笑言,“我也吃过‘四人帮’的亏,现在总算明白了那句:‘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老爷子讲这段话时82岁,轻描淡写、举重若轻。
常有人问,何为大师,何为泰斗?回答不难:坐而不语,自然有年轻人绕膝侧耳,争相听取智慧之声;耄耋之年,一个电话牵动四方回响,影响力能随岁月而增长;大江拍岸,时代浩若洪流,却不因物喜不以己悲,从容洒脱,云淡风轻。
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曾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辩护
法学泰斗马克昌病逝
马克昌,1926年8月12日生于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集乡,中学毕业后报考了武汉大学法律系司法组。1950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师从苏联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刑法学硕士。
1956年冬,他进入全国人大参与中国刑法的起草工作。两年后,他被冠上“右派”的帽子,脱离法学教育和研究长达20年。直至1979年,53岁的马克昌才得以重回武大。7年后,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重建法学院,马克昌任首任院长。1996年和1997年,他又作为专家代表,参与刑法修正案的讨论,提出了“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等意见,引起高度关注。刑法学界多将马克昌与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铭暄教授并称为“南马北高”。
武汉晨报讯(记者崔梦欣通讯员张全友)武汉大学法学院今年的毕业生们要留下永远的遗憾了。
昨晚7点16分,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昌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汉逝世,享年85岁。据介绍,马老生前曾向学子允诺,只要自己身体允许,每届法学院学生的开学、毕业典礼都会出席。去年6月,马老因病入院缺席,今年更是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马克昌教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法学家、杰出教育家、卓越社会活动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
1990年代,马克昌教授领导的刑法团体相继撰写出版了《犯罪通论》、《刑罚通论》。作为两部精品学术著作的姊妹篇,《百罪通论》撰写计划于2009年启动,马克昌教授积极承担了该书的顾问、撰写工作,住院疗养期间也坚持写作,遗憾的是,目前该书尚未出版。
今日,武汉大学将在宋卿体育馆设灵堂吊唁。马克昌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将于6月26日上午9点在武昌殡仪馆天元厅举行。
‖同行眼中的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
马老是令人敬重的大家
武汉晨报讯(记者崔梦欣)“尽管有较长时间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有些难以接受。”昨晚10点左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获悉马老去世的消息时,难掩悲痛。
吴汉东介绍,马老师为刑法泰斗,而他主攻民法。尽管他与马老的研究领域不同,但马老是“无可争议的法学大家”,“永远令人敬重”。
吴汉东回忆起马老当年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辩护的情景,“我当时还在读大学,马克昌当时正值壮年”。随后马克昌很快在学术领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后来更是桃李满天下,“如今我的同事中很多师从马老”。
“之前听说马老病重,但也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在吴汉东的印象中,尽管马老年事已高,但其学术思想依旧“犀利”,对社会热点事件保持着很高的敏感度。
‖学生眼中的他‖
年事虽高且身患重症,每年仍带3个博士生
马老病床上改学生论文
武汉晨报讯(记者杨佳峰)昨晚11点,接到电话的陈家林正在学校忙着料理老师的后事,声音悲泣。
今年36岁的陈家林是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刑法学马家军”的中坚弟子,“这些都是老师给的”。2000年,陈家林进入武大读博士,导师就是马克昌。2003年毕业后,“老师凭着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深厚友情,亲自联系,促成我去留学。”2006年,陈家林学成归来在武大任教,主攻刑法学。
陈家林说,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且身体不好,但每年仍然招收3名左右博士生。陈家林回忆,老师住院后,他隔三差五就去医院探视、请教。今年4月,他去探望时,老师的身体状况并不好,医生说不能久视久坐久思考,但老师还是坚持要亲自看今年带的3个博士生的毕业论文。
“每篇论文十几万字,老师认真读着,不舒服时,就躺着看,身体稍好些,就坐起来,倚着茶几看。每篇论文上,马老都写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第三篇论文看到一半时,老师病情加重,无法动笔,便口述修改意见。”
今年5月,3位博士生均以全优的成绩毕业,“我当时看到这些,想到自己,脑子里就一句话‘爱生如子’。”陈家林低语。
‖护士眼中的他‖
最后的日子不忘看书学习
医护人员说:马老乐观宽容,很坚强
武汉晨报讯(记者黎清实习生黄小凤)乐观宽容严谨,马老生命最后20天,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领略了他的大师风范。
该科主任周青山说:“马老非常开朗,进重症监护室后,思维仍很清晰,很多学生来看他,他反过来鼓励大家,告诉他们自己很好,会好起来的,让学生们别耽误工作,其实他心里很清楚,自己住进重症监护室,病情就不会太轻。”
“马老一生都在读书,10天前,他还能吃能喝,只是血象降低,每天靠输血维持生命。即使在弥留之际,只要是清醒时,他一定在看书,床头都放着一些有关人文社会方面的书、报。”周青山说,马老每天还跟医护人员交流下国家大事。
该科护士长孙璇告诉记者,马老很严谨,做事讲原则,很讲究,从心内科转到重症监护室时,搬来很多东西,马老一一告诉护士,这个东西要放在抽屉里,这个东西要放在床头柜的左上角……
万慧芳是马老能叫出名字的两个护士之一,昨日,记者电话联系她时,她正在值班,谈起马老,她直说:“他是位很宽容的爷爷,没任何架子,平易近人。”
“马老很坚强,很宽容,一点不挑剔,有时马老精神不好,吃不进东西,护士长担心地询问,马老怕我们挨批,很袒护我们,说是他自己不想吃,让护士长别责怪我们。”万慧芳说,马老的记性还特别好,学生们戴口罩进监护室看他,因为遮住脸,不好辨认,但只要说出以前发生的事情,马老一口气就能叫出学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