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爱 无 垠
吴 雪 华
郑先生是涟水籍港胞,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时期,身在香港的郑先生时刻都在关注着家乡的建设事业,为家乡的发展变化而激动。1997年至2002年,他先后捐献亿元巨资在家乡涟水县城兴办了郑梁梅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新建的郑梁梅学校不但规模宏大,教学设施一流,而且通过短短十多年的艰苦拼搏,学校的素质教育整体推进。郑梁梅高中已经成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赤诚游子心,肝胆昭日月。郑梁梅学校3万学子和百万家乡父老在赞叹郑先生造福桑梓、功及千秋的义举,深深感佩他至深至爱的乡情、亲情的同时,更为涟水有这样一位至亲至爱的港胞而骄傲和自豪。
回想当年,我作为涟水县委副书记,与时任副县长的周春勤同志一起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分工,具体负责郑梁梅学校的筹建工作。在同郑先生密切相处的那段日子里,多次聆听他坦诚而富有哲理、卓识的谈话,经常品味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感受他那处处充满爱心的人格魅力。
郑先生是在1948年的战乱中携夫人梁梅女士背井离乡到香港谋生的。当年的香港在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之下,是富人的天堂,一对年轻夫妻四顾茫然,举目无亲,他们凭着对生活的坚强信念,从给商家打工自己学做卖油条、豆浆等小生意开始创业。几十年风雨历程,无法想象他们隐忍了多少苦痛,流淌过多少泪水,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天空。到1982年,郑先生在香港创办了初具规模的巴黎毛冷百货有限公司,并在国外开设了几处分店,他也成为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大老板。
爱心,人皆有之,但是并非每个有钱人都像郑先生那样存有一颗回报社会的爱心。记得郑先生曾经说过:“涟水是我的故乡。1939年,我在涟中读初中三年级,日本鬼子侵占了涟水城后,拆掉了我老家岔庙的祖屋盖碉堡,绑架我的家人勒索金钱。自此,我就离开了家乡,流落海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经常到世界各国做买卖,看到西方国家发达富强的情景,我也希望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我心中时常在想,我应该对我的国家作出怎样的贡献?我和我的太太经常在讨论,最后,决定在家乡捐资办学。”正是由于他没有忘记过去贫弱的祖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蹂躏的痛苦,才使他能够在浓烈的思乡之情的基础上激发起强烈的爱国心,并且在事业小有成就之时,不计名利得失,一掷千金,义无反顾地报效祖国。我想,这应该是郑先生做出如此惊天义举的感情基础和思想基础。
身在海外,思接广宇,情系乡里,郑先生和夫人梁梅女士时时刻刻都想踏上回乡的行程。然而,梁梅女士却没能等到这一天。1981年10月,她带着这份沉重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第二年中秋节,当郑先生终于回到阔别43年的故乡时,他捧回了夫人梁梅女士的骨灰盒,凄风苦雨,悲情满怀,郑先生将夫人梁梅女士安葬在魂牵梦绕的故土之中。在墓前,他流着泪水对夫人说,一定会实现她捐资在家乡办一所小学的遗愿。
郑先生心地纯朴、善良,对夫人梁梅女士更是爱意绵绵。他和梁梅女士年轻时相识,几十年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两情依依的情愫,铸就了他们的伉俪情深。在筹建郑梁梅中学的那段日子里,郑先生经常跟我们说到夫人梁梅女士,特别是在他深情地叙述梁梅女士临终前噙着泪水叮嘱他:“老家我是回不去了,有可能的话,你一定要把我的积蓄拿出来,回到家乡去办一所学校,让孩子们有书读,也算是报答生我养我的故乡了。”每言此事,郑先生总是一脸凝重,满眼泪花,沉浸在无限的思念之中,使我们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为他们夫妇的至爱深情、为一对侨居海外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那博大无垠的胸怀和无限眷恋家乡的真情而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郑先生1993年捐资45万元为母校涟水中学兴建科技教学楼,还给市青少年宫、市新星幼儿园分别捐赠20万元,用于设备添置和改善环境。在兴办郑梁梅学校期间,他在1997年捐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郑梁梅小学,1998年捐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郑梁梅初级中学,1999年捐资4000多万元兴建了郑梁梅高级中学,至2002年又相继捐资2200万元兴建郑梁梅高级中学体育馆等二期工程,捐资1350万元建立奖学助学基金、捐资500万元为郑梁梅学校添置教学设备和美化校园环境……这绝不是一行行简单的超过亿元数字的排列,而是郑先生和梁梅女士用他们毕生的积蓄和终身的心愿,为家乡人民铺就的一条通向富裕、文明的金色的兴学之路。
我想:郑先生捐资亿元在家乡兴办教育事业,一是源于他们夫妇纯朴而浓烈的爱国心和故乡情。二是为了还愿于夫人梁梅女士的临终嘱托。第三就是他乐善好施、义薄云天的美德。因为我曾听郑先生说过:“一个有良心、有成就的中国人,无论他在什么地方,都会千方百计地回报生养他的家乡和祖国的。图自强,舍教育别无他途。办学是百年大计,就是要让家乡的孩子能受到现代化的教育。家乡人才辈出,是家乡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我年纪大了,对钱财也看得淡了,只要能为家乡办点有益的事,我活得就有意义。我愿意和家乡父老一道,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作点贡献。”如今,一座现代化的学校崛起在家乡的故土上,郑先生生前每年都要来学校几次,见到那么多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他总是那么地自豪。如果梁梅女士地下有知,一定会含笑九泉,一定会感受到郑先生对他深沉的爱。
郑先生经常因为自己几十年在外四处奔波,没有很好的更多地侍奉父母而感缺憾。每年清明节,郑先生只要回到家乡,总要虔诚地去祭拜父母。他说:“爱父母,人之德行,是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抚育成人,是父母教诲我怎样做人的。父母望子成龙,对我寄予很多的希望。”
郑先生敬爱父母,也深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种亲情的爱,更多地表现在平时的关怀上。我记得郑先生的三弟身体不太好,每次见面他总要关切地询问三弟:“近来身体怎么样?在哪家医院看医生的?用药效果如何?”还叮嘱三弟要经常走动走动,保重身体,不要怕花钱,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他问得情真意切,体贴入微,耄耋老人,心里时常挂念的是自己兄弟的身体状况,真是血脉相连,同胞情深。郑先生每次看到他的妹妹,他总要叮嘱一番,希望妹妹努力工作,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言谈之间,表露出一片真情和期待。郑先生对他的晚辈也是十分地关爱。每次见到他的外甥,总要细心地询问他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在郑梁梅学校,他也要求老师们加强对学生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在他的影响下,郑先生自己的儿女们都能自主独立、事业有成。
曾有记者问他女儿郑丽:“你爸爸把这么多财产捐给家乡办学校,你们做儿女的就没有什么意见吗?”郑丽不假思索地说:“没有意见,一点都没有啊。爸爸说我妈妈有这个遗愿,我们也不奇怪,因为他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筹建郑梁梅初中期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股市一路下跌。郑先生的股票一下子损失了800多万元,这给他按期筹措办学资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郑先生不改初衷,认准了的事,就要做到底。他打电话告诉时任涟水县委书记的吴洪彪同志,请家乡人民放心,保证郑梁梅中学的建设工期不会耽误。他一面飞赴加拿大、美国等地,跟租用他家房产的房客们协商,提前收取了1000万元租金,一面又从子女那里拆借了300万元,及时提供给建设中的郑梁梅学校。儿女既理解父亲,又支持父亲,如此伟大的父亲,如此忠义的儿女,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父子深情,更显示出郑氏家传的高风亮节。而郑先生无怨无悔无私的大爱情怀,又是何等的感人至深啊!郑先生可以说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无情的岁月染就他的每一根白发,也叙述他无数个动人的故事。
在一般人看来,被人们称为“亿万富翁”的郑先生应该是一副上流社会中“阔佬”形象,然而恰恰相反,他不但衣食简朴,极其节俭,甚至还做出一些使人不以为然的事情。为了节俭,他在香港的住所依然是年久失修,家具简陋,至今还没有正式装潢的旧房子。儿女们劝他花些钱把房子装修一下,住着也舒服。他摇摇头说:“没有必要浪费,我要保持你们母亲在世时的样子”;为了节俭,他乘坐的轿车还是1976年购买的、早该报废的老牌货,有人劝他换一辆新的名牌汽车,他笑着说:“我跟这个‘老伙计’有感情,舍不得啊”;为了节俭,他还戒掉了自己喝咖啡的习惯,辞掉了账房先生,全然不顾自己身装心脏起博器,每天都在店堂忙碌着,连一日三餐都与员工在一起用餐;为了节俭,小女儿郑丽上学时使用的都是姐姐用的书包、哥哥用过的文具盒。夫人去世后,他就辞掉了家中的保姆、清洁工,自己动手缝衣补鞋,操持家务。
郑先生一生充满着传奇,一生伴随着拼搏。他是一位历尽苦难,终于攀登上事业顶峰的成功创业者,又是一位热心奉献社会的执着地追求者。“匆匆岁月八十载,悠悠乡思万种情。今日报得平生愿,不负白头赤子心。”这首诗是郑兆财先生八十华诞时随口吟诵的,也是他伟大爱心、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郑先生的崇高品德和无私义举,永远激励着家乡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豪情,更是一笔传之久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来我到市级机关工作,因为我与郑先生同是市政协委员,因而在每年的市政协全委会议上,都能见到我所敬仰的郑兆财先生。看到他的身板依然是那样的挺拔硬朗,谈吐依然是那样的流畅儒雅,神情依然是那样的从容自信,心中十分高兴,也倍增敬意。我常想,古人云,仁者寿,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郑先生已驾鹤西去,使我们沉浸在无限的哀痛之中。哲人其萎,怅望高风。我坚信,他的精神永存,他的事业永续,他的爱心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