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尊“佛”
我心中的那尊“佛”
——怀念郑兆财先生
郑梁梅学校 汤 胜 国
听闻郑先生病重不起其实已经多日了,我知道一个晚期癌症病人所受的折磨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每每想起先生的身体近况心中感觉很重很重。 我常常以为“离开”其实只是人的物质生命的结束,但精神生命永生,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昨日听说他安然的走了,心中反而释然了许多。去年四月见他时,还说要回来参加十五周年校庆,当时还为先生的健康而高兴,没想到这一次竟成永别,每每想起,就感觉世事无常,心中唏嘘不已。郑先生捐资办学的业绩人所共知,对社会,对家乡的的贡献也久有定评。我平时对他的了解也只是限于文字和每年偶尔一两次的短暂的会面。对先生的生平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质一一评述。所以谨以此短文怀念先生。
2011年4月,先生一行作为江苏旅港同乡联合会代表团参加华西村建村五十周年庆典,中途要来淮参加感动淮安教育十大杰出人物颁奖典礼。由于沈校长出国考察,要我全程陪同他们一行四天。四天里要参加华西的庆典和淮安的颁奖典礼,还受江阴市委、无锡市委统战部、金湖县委、靖江县委的邀请进行考察活动。日程安排得很紧,要走好多的路,郑先生虽已90高龄,但走路依然如风,从来不要人等,更不喜欢人搀扶。由于日程安排很紧,我都感觉很累,但他总是谈笑风生,脸上流露的总是“我的朋友式的”微笑。我曾劝他累了就歇歇,他说:“这不算什么,我每天在香港还在坚持游泳咧,我要是歇下了,大家的时间就被我给耽误了”。就是这样一位老者,想到的总是别人。我常常困惑先生为何异于常人,倾其所有,捐资办学,他的原动力到底来自于哪里?从他的言行中我似乎有所觉悟。
第三天,受无锡市委统战部的邀请参观灵山。我是不信佛的,我以为佛就是天上的神,离我们很遥远,又不在一个世界,所以遥不可及,所谓的佛主保佑不过是当人力不可抗时用来慰藉心灵罢了,所以每次参观寺庙我都是抱着游玩的心态,从不烧香。但郑老很虔诚。讲解员是无锡市委统战部特意安排的,专门研究佛学,造诣很深。她从佛教的起源讲到佛教传入我国的历史,从大乘佛教讲到小乘佛教,从密宗讲到禅宗,讲的很详细,郑老听得很认真,每遇见一尊佛他都会拜拜。于是我也不得不表现得虔诚起来。在游览灵山大佛时,郑老坚持走上去,走下来。在脚下休息时,讲解员谈到:佛不是在空中闪闪发光的物质,佛是大慈大悲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老老实实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就是佛。我忽然对她的话给与了认同,是啊,佛是“智者”,是“放下”的有很高德行的人。我抬头望望灵山大佛,看看坐在我身边年过九旬,慈祥的郑老,我顿悟,郑先生一身豁达开朗,淡薄名利,诚信做人,晚年倾其所有捐资办学,报效桑梓。他的“慷慨”,他的“博爱”,他的“忘我”不就是佛的境界吗。我感觉好像忽然读懂了先生,心结也渐渐解开。我脱口而出:“郑老,您不就是我们身边的佛吗,大家快来,都和佛留张影吧”。郑老听了非常高兴,一行人纷纷附议,抢着和他合影。我想这是我一生中与“佛”结“缘”的最近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如今,先生走了,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郑梁梅学校这所物化了的学校,还有他的精神,值得我们信仰,值得我们传承。郑先生走好,我会永远记得心中的那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