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8000万元办学的港胞郑兆财先生真情实录
81岁的涟水籍港胞郑兆财先生,做出了这样的义举:他捧出辛苦积攒半个世纪的财富,在故乡创办了从幼儿园、小学到高级中学的郑梁梅系列学校,兴建了包括体育馆在内的大量教育设施……
9月9日,在郑梁梅学校新建体育馆落成的日子里,万余名莘莘学子迎来了这位回乡的“栽树人”。
创业从做饭团、卖豆浆起步,事业有成决定捐资办学
这是郑兆财先生在学校体育馆落成庆典上的一段话:
“涟水是我的故乡,1939年,我在涟中读初中三年级。日本鬼子强占涟水城后,拆掉了我老家岔庙的祖屋盖碉堡,绑架我的家人勒索金钱。自此,我就离开了家乡,流落海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经常到世界各国做买卖,看到西方国家发达富强的情景,我也希望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我心中时常在想,我应该对我的国家作出怎样的贡献?我和我的太太经常在讨论,最后,决定在家乡捐资办学。”
初到香港的郑兆财开始在工厂做工,夫人梁梅织毛衣补贴家用。后来,夫妇俩又在青山道经营小吃,天不亮就上街烧豆浆、做饭团。1952年,郑兆财夫妇靠几台毛衣编织机起家,历经30年创业,1982年创办了巴黎毛冷百货公司,担任董事长。
1982年中秋节,郑兆财带着42年的思念踏上故土。他看到村里的娃娃们还在油灯下读书,立即让弟弟把村干部请来,提出由他捐资1.7万元,帮村里通电。
为助学,8旬老人辞退保姆,用了26年的轿车还在用
1993年春,郑兆财再次回乡,听说母校涟水中学筹资建设科技楼,老人回港后随即汇来了45万元。1997年元月,他向县领导袒露心迹:在7月1日香港回归之前,捐资700万元建一所现代化小学,为了实现夫人生前夙愿,学校以她的名字命名。涟水县委对此高度重视,仅用5个月时间就建成了这座学校。返港之际,郑兆财又提出再建一所初中。11个月后,投资1300万元的郑梁梅中学竣工了。学校落成之日,他再作惊人之诺,出资3000万元,建一所高级中学。1999年9月,郑梁梅高级中学一期工程完工,老先生说,学校既已建到这个地步,就要争创一流,他愿继续捐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80岁的郑兆财考察了苏南十多座体育馆,连用什么颜色的砖瓦都要与技术人员探讨。
郑兆财说:“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愿尽微薄之力,把学校办好。为了筹集资金,我把在美国的房子和店铺卖了,所得150多万美元全部投入学校建设;我在香港住在有名的渣甸山地区,这里住的人非富即贵,而我的房子却破败不堪,家具陈旧,前几年计划装修,但为让学校有充裕的资金,我取消了装修;我的汽车,还是1976年买的,至今已是26岁的老爷车了,修修补补,还在使用。”
就在郑兆财决定捐建郑梁梅中学后不久,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他在香港的股票一下子“缩水”800多万元。为了办学资金及时到位,郑兆财飞赴美国、加拿大,提前收取了房产的租金1000万元,保证了工程开工。夫人梁梅女士去世后,他甚至戒掉了喝咖啡的习惯,辞掉了家中的保姆,节省开支。
万名学子读书成才,这是最好的回报
“匆匆岁月六十载,悠悠乡思万种情。今日报得平生愿,不负白头赤子心。”这首诗是郑兆财先生的真情流露。
郑兆财说:“虽然我的生活比以前更为俭朴,但看到学校建设蒸蒸日上,我感到无比欣慰。几年来,我一直与学校保持着热线联系,专门拿出350万元设立奖励基金。郑梁梅学校缓解了涟水教学硬件不足的困难,舒解了原有学校压力过重的矛盾,同时也在原有的教学队伍中加入了一个新对手,这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
短短5年,郑梁梅学校从零开始,迅速崛起,现已拥有190多个班级、1万多名学生。现在,郑梁梅小学已被评为淮安市实验小学;郑梁梅中学创建第二年,就在全市首家跨入了省级示范初中的行列;郑梁梅高级中学建成14个月后,就通过了省重点高中的验收,如今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示范高中。今夏,郑梁梅高中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考,达到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的就有506人,本科达线率为45%,并有多名考生被北大、复旦等重点高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