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培新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62172338
本馆由[ 晓红 ]创建于2012年03月30日

清风一路天地宽——访安徽省文联名誉主席沈培新(转乔延凤文)

发布时间:2012-04-02 11:38:15      发布人: 晓红

20071210日下午三时半,我按约定,准时来到安徽新四军历史研究

会办公室,沈培新同志刚送走一个和他约见的人。

在办公室里,他身上穿着一件深色毛衣,外加一件背心,下着一条深色裤子,布鞋。他高高的个子,戴一副眼镜,脸上露出宽厚的笑容。他总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是我的老领导。我和安徽文艺界的朋友们都习惯地喊他沈部长,因为他当了多年省文联领导,后来调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仍然兼管省文联的工作,当文联主席;再后来,是当省文联名誉主席。

沈部长为人坦诚、正派,有长者之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安徽文艺界的人都敬重他。他平等待人,对知识分子关心爱护,和他见面、谈话,就像跟自己家人见面、谈话一样,所以我们的谈话无拘无束。

 

文艺界的好领导

 

沈培新是从省教委副主任的位子上调到省文联任党组书记的。当时省文联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八九年六月九日,他就写过一副自勉的条幅:

当官一要清廉,二要公正,三要干事,四要平等。

他在省文联主持工作期间,正是按照这四条做的,所以深得文艺家们的信赖,很快使文联工作正常开展起来。

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按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办事,乐于为大家办实事,

大家既把他当领导又把他当朋友看待。文艺界许多人都得到过他的关心和帮助。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的工作调动、爱人工作安排、住房困难,都先后得到过他的帮助。一九九五年,《诗歌报月刊》停办了9个月,没人办了,当时他已到部里上作,也是他找我去,鼓励我把这份有影响的名刊重新办起来。后来,在我和报社同志们的艰苦努力下,终于一举复刊成功!

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解决省文联职工住房困难,他和党组同志共同研究,筹措资金建造了二里街6号住宅楼,又考虑到老干部们的晚年生活,还同时专门建造了一幢老干部活动楼。在省委常委会上,他为省文联几位老领导要了一部专车。

这些,省文联的文艺家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沈培新不仅为人清廉,宽以待人,而且处事公平。省文联老干部多,高级知识分子多,工作千头万绪。沈培新对几位有名望的省文联老领导、老文艺家,同样尊重,不偏不倚,他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踏踏实实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使大家心情舒畅,使文联工作平稳发展。

他担任省文联主席后,特别注意严于律己,为自己“约法三章”,并严格遵守。

他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虽然他总是设身处地为干部、文艺家们着想,但要安排、解决的人员多,关系又复杂,很难事事如愿。他曾打比方说:“就像上汽车,总要有先有后,大家都挤在门口,谁也上不了车。”

他在任期间,能够平等待人,解决了不少知识分子的实际困难,保护了不少有名望的文艺家,即使他调到省委宣传部:工作后,仍然乐于关心、帮助大家,所以文艺家们有事都乐于和他谈,和他商量解决的办法。他对文艺界历史问题提出“一江春水向东流”,向前看,团结走。他评价安徽文艺界说,大家都各有风采,各有个性,不要一花独放,百花开放才是春。

前几年,他不幸患重病住院一次。前往医院探望他的多达几百人。

他的安危牵动着许多朋友们的心。这情景连医院的医生们也深受感动。八十多岁的老文艺家郭因专门写了一副条幅给他:人是好人,官是好官,善缘广结,海阔天宽。遒劲而娴熟的笔墨,包含着安徽文艺家们对沈培新的一片真情。

 

奉献乡梓赤子情深

 

沈培新是200367岁时才退休的。

2002年他做了一个安排:将自己收藏的字画、书籍、纪念物,全部捐赠给家乡青阳县博物馆、图书馆。为此,他给青阳县人民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深情地写道: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把家庭收藏的100幅左右字画、300册左右全国知名作家、艺术家赠阅的书籍和数百封全国各地的邀请函、征集信以及一些纪念物,无偿地赠给青阳县博物馆和图书馆。

我父亲是抗战前期参加革命的,一直在北京工作,我的兄长是抗战中后期参加革命的,也一直在浙江工作。几十年的岁月,他们都没有回家走走,看看,探探乡亲,闻闻乡土。现在他们都已告别人世仙去了。这是他们的最大遗憾。我不是企业家、金融家,无力在生产领域投资方面为家乡出力。捐献字画与书籍,只是一片心意,一丝情意,为青阳的文化建设做点小小的贡献。

他对家乡的一片赤子之情溢于言表。

这批字画中有王涛、李百忍、刘子善、翟泰丰、欧远方、肖玉磊、张飚、陶天月、颜语、张良勋、高万佳、徐静斐、耿明、王家琰、闵祥德、牛育民、任其钟、刘天明、吴雪、韦君琳、方茂鸿、班苓、梅纯一等著名艺术家、知名人士的作品;300多本赠书更是包括了省内外一大批知名作家的作品。

在当前市场经济波涛汹涌的情况下,社会上一些意志薄弱者,包括某些权贵们,不惜用种种手段去敛财,沈培新为官四十余年,清正廉洁,最后还将所有藏品无偿捐献给家乡人民,他的行为受到社会广泛赞扬,省领导王光宇、郑锐、杨多良、邵明、杜诚、季家宏、苏平凡、杜宏本、等许多人都为他题了辞。他的行动也代他的父兄填补了“最大遗憾”,他对故乡的赤子之情,感人至深。

 

青山满目夕照明

 

沈培新虽说从2003年起“正式”退休了,其实,他一天也没有停止工作过。

他从实职上退下后,王光宇等许多省里老领导要他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工作。

他现在是安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执行会长。他乐于做这项工作,

因为他的父亲沈兰村抗战前期就参加了新四军,哥哥沈培镜18岁时也参加了新四军。他对新四军怀有深厚感情。

我们谈话的地点就在安徽新四军研究会办公室,正面墙上挂着“铁军精神永放光芒”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省里老领导郑锐为祝贺安徽新四军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而题写的。

今年是新四军建军70周年,安徽新四军研究会隆重推出了《纪念新四军成立七十周年论文集》和《走进新四军》两本装帧精美、内容厚重的书籍,其中《走进新四军》还由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出了电子版。

作为总策划和审稿人之一,沈培新所付出的心血是可想而知的。

 除此之外,他还曾担任安徽老年大学的校长。办教育也是他熟悉和热爱的工作。因为大学毕业后,他曾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过,在合肥师范学院任职,又担任过省教委的副主任。

他为老年大学工作同样殚精竭虑。为容纳更多的学员,除了办省老年大学外,他又与医学院合作办了省老年大学函授学院,并且还在合肥办起了分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他还倡议、评价,在省内办了20多所示范老年大学,省、市、县、乡都有。他又亲自抓教材编写和教师聘请工作,包括一些老专家、老文艺家都成为老年大学的兼职教师。他对我说,只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很好发挥这些老专家的作用,他就辞职了。安徽老年大学在沈培新领导下,办得越来越有规模,越来越有效果,使安徽一大批离退休的老同志有了学习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

他不仅丰富老同志们晚年的精神生活,对老同志的健康他也十分关心。他根据自己长年的养生积累和搜集记录的有关资料,专门编写出版了一本别有特色的图书《长命百岁不是梦——养生保健方法谈》。这本书分门别类,系统、完整地介绍各种养生之道,内容十分丰富,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都十分强。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同志还专门为它作了热情洋溢的序。

沈培新为人善良,从不记人仇,他的正直、大度、长者之风,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他把自己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党、为人民的服务之中。正因为一生清风相伴,他的人生之路才走的那样宽广!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交谈了两个多小时。他还有其他活动要安排,我只能和他依依告别了。我请他注意休息,多保重身体,他宽厚地笑了。是的,他是长者、智者,他的精神和笑容,让我想到的是充满生意的青山,青山是永远不会老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