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斗争低潮
罪恶的“集团部落”
杨靖宇领导的抗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严重威胁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日军对抗联进行了疯狂的报复。1934年至1936年三年间,日伪军仅在通化地区就烧毁民房1.4万间,废弃耕地33万亩,将1.2万户居民赶入“集团部落”(当时农民称之为“归大屯”)。“集团部落”,就是把散居各地的人家强行集中一处,一个“部落”通常为百户左右,也有更多的,最少不低于50 户。周围筑两丈左右高的围墙,四角建炮楼,墙外挖壕沟,拉上铁丝网。“部落”内除由青壮年组成“自卫团”,还驻扎警备队,有的是伪军,有的是日军。选址都是交通便利处,并修筑警备道,有警备电话,与县城和附近“部落”连通,一处遭袭,别处即来增援。平时进出搜查,粮食、盐、布匹等等,凡是“抗联”需要的一切,严禁带出“部落”。人还要登记,叫“挂号 ”。来客人要“挂号”,串亲戚要“挂号”,不“挂号”就会被视为“通匪”。来客人要有“居留证”,串亲戚得办“行路证 ”,上山打柴,下河抓鱼,都得有证,连到河边挑水也得有个火印木牌。 1933年春,“集团部落”先在吉林省磐石县试行,之后陆续在包括热河省的东北四省推行,1938年基本完毕。用当年“抗联”文件中的话讲,“遍地的集团部落”。 “抗联”始终都是游击战,能打就打,打了就走,不能打当然也走,人熟地熟,走到哪儿都不愁吃住。东北人烟稀少,但多偏僻的地方都有人烟,因为早年这些土地大都无主,开垦了就是自己家的。“抗联”没有政府支持,没有军事编制,没有后方,因而也就没有兵员、给养、弹药补给,可到处都有人,有人民群众的支援,这一切基本就不成问题了。这是一种人民战争,最深厚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可“遍地的集团部落”后,根据地、游击区成了无人区,“抗联”与群众分离了,就像鱼儿没了水、瓜儿没了秧。从此天大房子地大炕,野菜树皮是食粮,饿死冻死的比战死的多。 日军还在吉林东部实行“三光政策”,一年间屠杀10万吉林人民。并对抗联进行频繁讨伐。使抗联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两次西征
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后,杨靖宇将军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与关内红军打通联络、摆脱日军包围,避免东北抗联与国内抗战隔绝,提出了西征与关内的抗日部队共同抗战决定。 第一次西征 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于1936年5月消灭邵本良部队之后,来到本溪县草河口山区的汤池沟,举行了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研究决定向西挺进打通与关内中央红军取得联系的西征事宜。不久,杨靖宇从日伪报纸得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方非带了几十人进到热河”。断定方志敏率红军到了热河,为了打通与关内的联系,他毅然决定采取西征的行动。于是,命令1师马上组织部队出发西征,与关内中央红军取得联系共同抗日。西征部队以抗联1军1师为主力,由1师师部、警卫连、三团和少年营,由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和师长程斌、师参谋长李敏焕带队开始西征。途中,由于西征部队前进严重受阻,另外,当地群众对他们不了解,增加西征的难度。为了避免损失,7月8日,师部决定化整为零,分三路返回。1师师部在回师途中在辽阳、本溪交界处,与跟踪追击的驻本溪连关山日军守备队、第二中队展开了激烈战斗,毙日军今田大尉以下官兵70余人。虽然第一次西征失利。但是,西征摩天岭战斗的胜利鼓舞抗联战士精神。杨靖宇将军决定再次西征,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 第二次西征 1936年11月,杨靖宇率部来到桓仁县外三堡,召开有军部领导人和3师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杨靖宇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