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38087790
本馆由[ 玫瑰 ]创建于2010年11月12日

杨靖宇-斗争低潮

发布时间:2011-02-25 16:27:31      发布人: 玫瑰

罪恶的“集团部落”

  杨靖宇领导的抗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严重威胁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日军对抗联进行了疯狂的报复。1934年至1936年三年间,日伪军仅在通化地区就烧毁民房1.4万间,废弃耕地33万亩,将1.2万户居民赶入“集团部落”(当时农民称之为“归大屯”)。“集团部落”,就是把散居各地的人家强行集中一处,一个“部落”通常为百户左右,也有更多的,最少不低于50 户。周围筑两丈左右高的围墙,四角建炮楼,墙外挖壕沟,拉上铁丝网。“部落”内除由青壮年组成“自卫团”,还驻扎警备队,有的是伪军,有的是日军。选址都是交通便利处,并修筑警备道,有警备电话,与县城和附近“部落”连通,一处遭袭,别处即来增援。平时进出搜查,粮食、盐、布匹等等,凡是“抗联”需要的一切,严禁带出“部落”。人还要登记,叫“挂号 ”。来客人要“挂号”,串亲戚要“挂号”,不“挂号”就会被视为“通匪”。来客人要有“居留证”,串亲戚得办“行路证 ”,上山打柴,下河抓鱼,都得有证,连到河边挑水也得有个火印木牌。
  1933年春,“集团部落”先在吉林省磐石县试行,之后陆续在包括热河省的东北四省推行,1938年基本完毕。用当年“抗联”文件中的话讲,“遍地的集团部落”。
  “抗联”始终都是游击战,能打就打,打了就走,不能打当然也走,人熟地熟,走到哪儿都不愁吃住。东北人烟稀少,但多偏僻的地方都有人烟,因为早年这些土地大都无主,开垦了就是自己家的。“抗联”没有政府支持,没有军事编制,没有后方,因而也就没有兵员、给养、弹药补给,可到处都有人,有人民群众的支援,这一切基本就不成问题了。这是一种人民战争,最深厚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可“遍地的集团部落”后,根据地、游击区成了无人区,“抗联”与群众分离了,就像鱼儿没了水、瓜儿没了秧。从此天大房子地大炕,野菜树皮是食粮,饿死冻死的比战死的多。
  日军还在吉林东部实行“三光政策”,一年间屠杀10万吉林人民。并对抗联进行频繁讨伐。使抗联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两次西征

  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后,杨靖宇将军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与关内红军打通联络、摆脱日军包围,避免东北抗联与国内抗战隔绝,提出了西征与关内的抗日部队共同抗战决定。
  第一次西征
  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于1936年5月消灭邵本良部队之后,来到本溪县草河口山区的汤池沟,举行了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研究决定向西挺进打通与关内中央红军取得联系的西征事宜。不久,杨靖宇从日伪报纸得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方非带了几十人进到热河”。断定方志敏率红军到了热河,为了打通与关内的联系,他毅然决定采取西征的行动。于是,命令1师马上组织部队出发西征,与关内中央红军取得联系共同抗日。西征部队以抗联1军1师为主力,由1师师部、警卫连、三团和少年营,由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和师长程斌、师参谋长李敏焕带队开始西征。途中,由于西征部队前进严重受阻,另外,当地群众对他们不了解,增加西征的难度。为了避免损失,7月8日,师部决定化整为零,分三路返回。1师师部在回师途中在辽阳、本溪交界处,与跟踪追击的驻本溪连关山日军守备队、第二中队展开了激烈战斗,毙日军今田大尉以下官兵70余人。虽然第一次西征失利。但是,西征摩天岭战斗的胜利鼓舞抗联战士精神。杨靖宇将军决定再次西征,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
  第二次西征
  1936年11月,杨靖宇率部来到桓仁县外三堡,召开有军部领导人和3师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杨靖宇
  

西

[2]
认真总结了西征经验教训,决定把第三师部队改编为骑兵,趁敌人不备,迅速突向铁岭、法库一带,在冬季利用辽河封冻之际,冲到热河,进而找到党中央和红军。这一计划使抗联上下一片欢呼,负责全师训练工作的杨俊恒参谋长披星戴月地为部队挑选良驹,希望西征早一天出兵。因为部队里大多数战士都不会骑马,训练骑术成了出兵前又一件大事。杨俊恒整天在马背上上下翻滚,一遍又一遍地给战士们作示范。
  “不用害怕,记住,心一定要细,手抓紧缰绳,上身贴马背,双脚踩牢马蹬,猛一用力,翻身上马……”,就这样,从晨曦到夜幕降临,他修长的身影一直留在战马嘶鸣的训练场地上,经常忘了喝水和吃饭。10余天过去了,他原本魁梧的身材变得黑瘦。虽然每天训练都很累,但笑容始终挂在战士们脸上,他们时刻准备开往前线。1936年11月下旬的一个夜晚,一阵集合号响起,400多名抗联战士在训练场上紧急集合。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跃上战马,冒着凛冽的寒风,挥师西征。为了隐蔽起见,部队白天休息,夜间行军,可还是被日军发现了,1000多个鬼子紧紧“咬”住抗联部队,师部决定狠狠地教训一下身后的鬼子们。第三师骑兵部队来到一个地势较高的山坡,杨俊恒手挥大刀,大喊一声:“冲啊!”率先扬刀冲向敌人。战士们个个英勇无比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斗,一时间,枪声震天,地上的雪花被战马溅起半米高,不可一世的日军突然遭受攻击,惊慌失措,弃枪而逃。如此几次,第三师西征部队冲破敌人封锁,途经兴京、清原,路经铁岭,跨越南满铁路北段,历经一个月,终于抵达法库县三面船石仿佛寺辽河东岸。胜利就在眼前,抗联战士激动得抱在一起,欢呼雀跃。
  然而天公不做美,1936年法库县冬季气候反常,气温偏高,12月下旬的深冬辽河不但没有结冰,反而河水暴涨,水面增宽,奔流不止。同时,各渡口也早有日军严密把守,渡船被敌人控制起来。第三师的官兵们心急如焚,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路血战冲到辽河岸边,却被暖冬的辽河挡住前进的道路。年轻的战士们更是经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倒在马背上放声大哭,年长的战士则望着滚滚辽河水默默不语。怎么办?危急情况下,师部紧急召开会议,决定夺取敌人船只,强渡辽河。可惜,擅长山区作战的抗联部队并不习惯平原作战,加上当地没有任何可以隐蔽的东西,刚准备突击就被敌人发现了。顿时,对岸飞来如雨般的子弹,抗联身后的日军听到枪声也闻风而动。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抗联战士们边走边打。由于连续作战,军队得不到休整,人困马乏,掉队者、伤亡者逾来逾多,加之带路向导相继牺牲,敌人紧追,第三师处境十分不利,1937年春,部队不得不返回清原、兴京、西丰抗日游击区。人员损失过半,仅剩下不到百人。第二次西征宣告失败。
  抗联1军两次西征,虽然失利,但是,他们在西征的过程中不怕流血和牺牲,在西征中同强敌展开勇猛的战斗,在沿途中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主张,所到之处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境内的影响。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