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夏声一贯重视教材建设
顾夏声一贯重视教材建设。顾夏声本人或带领年轻教师编写了多本高质量的教材,并且能把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教材中,随时做出修改,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如顾夏声与李献文等合编的《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曾两次再版,受到师生们的好评。顾夏声同时担任建设部高校给水排水及环境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国家教委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顾夏声与其他委员一起,就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专业内容、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研究讨论,明确了该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各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了教材18种,使环境工程专业有了比较系统、基本成套的试用教材,为环境工程、市政工程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顾夏声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环境工程博士。顾夏声对研究生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尤其注意充实其基础知识和拓宽其知识面;要求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同时以实际工作的经验充实理论。顾夏声言传身教,培养的博士生业务素质好、思想觉悟高、多数已成为各个单位的业务骨干。
主要成就
顾夏声编写过十八种教材,获教委和建设部优秀教材奖。他提出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长期从事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的教学与研究。撰有论文《中国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展望》、《生物接触氧化法动力学模型》,主编《水处理工程》、《废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型》。
研究成果
顾夏声所从事的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有密切关系的边缘科学。为了使博士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新生入学后要他们不仅从本学科中进一步深入地吸取营养,还要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学习有关知识来丰富自己,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站立于本学科的前沿,从相关学科得到启发,有利于开拓与创新,获得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毕业后适应更宽工作面创造条件。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强化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的意识,同时以实际工作的经验充实理论。 在博士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导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及时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专题论文,让他们在有关学术讨论会上作报告或发表论文。这不仅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写作能力,并能吸收行家的意见,以开阔思路。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导师也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做好论文发表的把关工作。此外,导师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向校内外专家请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学生在论文工作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所涉及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