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昌先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11916579
本馆由[ 马克昌法学基金会 ]创建于2013年03月20日

马先生的人品与酒品

发布时间:2013-03-27 23:53:33      发布人: 马克昌法学基金会

叶小琴 

在我们97级本科生的开学典礼上,我有幸第一次瞻先生的风采并聆听先生的教诲;先生讲的具体内容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不过他强调治学先治人的话,我这个法苑新丁一直记忆犹新。后来在法学院继续攻读刑法硕士、博士及至留校任教期间,在与先生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做学问先要做人,要好好做人,是先生对我们叮嘱得最多的话。同时,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先生作为前辈法学大师对法学事业和刑法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后辈学子成才的殷切希望。先生虽然已然远去,不过耳濡目染之下,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仍然让我受益匪浅。

先生从来治学严谨。先生撰写论文、著作总是自己独立撰写,手写后亲自将稿件送到家附近的欣欣打印社请打字员输入电脑,然后自己再仔细校对修改打印稿。先生被打成“右派”后曾在武大图书馆工作多年,在整理书籍的漫长岁月中对古典文籍的造诣进一步提升,撰写刑法论文时常引经据典。对于论文的注释尤其是古文的引文和注释,先生总是自己亲自一一核对。先生评阅我的博士论文时,对于其中两处古文引注提出建议,认为引文作为论据不是非常有力,建议删除。先生70多岁时,花费4年时间手写完成《比较刑法原理》一书,出版前自己对稿件反复校对。出版后他又对全书进行审阅,对于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未按照他的修改稿修正的一些小错误以及一些需修订之处,一一在书中手写标出。先生不顾高龄,仍然亲自给博士生上课,讲解大陆法系刑法。当年先生拿着手写修正的《比较刑法原理》给大家一一讲解,向我们强调学术严谨的重要性,我们听课的学生也都一一誊抄书中修改之处,以拥有该版本的书为荣。当先生还提及要继续深入研究,时机成熟时出修订版。如今想来,在先生办公室听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先生从不沽名钓誉。先生长期担任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顾问,经常收到普通民众就刑事案件进行咨询和求助的信件。先生亲自拆看每封信件,对于诉求合理的信件都从一位法学理论工作者的角度进行回复,对一些求助者的案件给予了实质性帮助。我们感叹先生这样默默无闻的无偿帮助他人太劳累,他总说作为一位法学理论工作者,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当事人以回报社会。2007年筹备登记成立武汉大学马克昌法学基金会时还差一部分注册资金,先生也不愿意利用自己的名声去咨询案件或者动员弟子们捐款。基金会成立后,他本人也表示不担任名誉理事长,总说理事会的成立不是为他个人扬名,关键是要将募集的资金为我国法学建设和武大刑法学科发展做贡献。2010年底病重期间,他仍然牵挂基金会的发展,坚持要将2万多元稿费捐给基金会,老师劝说他将钱留着治病,说学生们会将基金会办好,先生方才作罢。

先生酒风豪爽,乃性情中人。先生能饮点酒,在酒桌上平易近人,学生们去敬先生,他都是举着白酒杯欣然对饮。无酒不成席,学生请他吃饭先生总是主动从家里带酒。先生常戏言,我这酒比你们的菜都贵,你们这又是馋我的酒了。晚年因健康原因,学生们为先生限量5小杯。酒桌上先生总是会将配额用足,有时喝到高兴处还会申请多饮几杯,被学生们制止时总带着一丝遗憾。在饭桌上,先生望着学生们总是其乐融融,仿佛看到刑法学科的事业在学生们手中发扬光大,神情中透着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我第一次在饭桌上喝白酒是2006年在江油陪先生游览李白故里之时。时过境迁,李白故里已在汶川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有些历史的风景无法复制了;如今先生这样的大师也永远的逝去了,法学大家的风采只能在记忆中回想。每每思及先生,我总是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先生未竟的事业添砖加瓦,尽“马家军”一员的本分。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