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工业
朱新予认为,中国丝绸工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教育和科学技术,他一贯强调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在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日本国立蚕丝试验场等单位,就对半沉煮缫丝法、缫丝机械设计、缫丝工艺、屋外条桑育蚕法、酸性白土干茧贮茧法、人造丝与蚕丝发展的关系等课题作了专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专题报告和学术论文,有的在国内刊物上,有的在日本的刊物上发表。他还翻译了《蚕卵稀盐酸人工孵化法》一书,由新学会社出版。该书当时对发展中国秋蚕饲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1925年7月回国后,他先后担任浙江甲种蚕桑学校教员和苏州第二农校制丝教员。那时,学校实验条件很差,他自己设计制作催青、稚蚕共育、烘茧三用箱,作为试验

中国丝绸工业工具,并且研究了各种煮茧方法,在《中华农学报》上发表论文。同时,还在《国货评论》刊物上发表了《人造丝新技术的发展与生丝的关系》,介绍人造丝新技术和阐述蚕丝事业的发展前途。朱新予重视到农村实地指导蚕丝生产。他在担任浙江甲种蚕桑学校推广部主任时,组织人员在杭嘉湖、萧绍地区重点养蚕县开办蚕业改良场共17处,派毕业生和三年级学生代蚕户消毒,共同催青,饲养小蚕,巡回指导。
在担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推广部主任、女子蚕业讲习所所长、镇江女子蚕业学校(后又改名为合众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校长期间,朱新予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原则,把教育、科研与技术推广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和蚕区、丝厂建立联系,及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在江苏省金坛县和浙江省萧山县主建蚕桑模范区时,办起了蚕种场,生产优良蚕种免费供应蚕农,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各蚕区推广养蚕、缫丝新技术,使这两个模范区的蚕丝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他为山东省临朐县规划了具有先进立缫机的缫丝厂;并且,接办濒临倒闭的嘉兴丝厂,在这个厂进行技术改造,增添立缫机,引进新型煮茧机,推进了缫丝技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