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就
朱新予认为,中国丝绸工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教育和科学技术,他一贯强调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在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日本国立蚕丝试验场等单位,就对半沉煮缫丝法、缫丝机械设计、缫丝工艺、屋外条桑育蚕法、酸性白土干茧贮茧法、人造丝与蚕丝发展的关系等课题作了专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专题报告和学术论文,有的在国内刊物上,有的在日本的刊物上发表。他还翻译了《蚕卵稀盐酸人工孵化法》一书,由新学会社出版。该书当时对发展我国秋蚕饲养,起到一定的作用。1925年7月回国后,他先后担任浙江甲种蚕桑学校教员和苏州第二农校制丝教员。那时,学校实验条件很差,他自己设计制作催青、稚蚕共育、烘茧三用箱,作为试验工具,并且研究了各种煮茧方法,在《中华农学报》上发表论文。同时,还在《国货评论》刊物上发表了《人造丝新技术的发展与生丝的关系》,介绍人造丝新技术和阐述蚕丝事业的发展前途。朱新予重视到农村实地指导蚕丝生产。他在担任浙江甲种蚕桑学校推广部主任时,组织人员在杭嘉湖、萧绍地区重点养蚕县开办蚕业改良场共17处,派毕业生和三年级学生代蚕户消毒,共同催青,饲养小蚕,巡回指导。
在担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推广部主任、女子蚕业讲习所所长、镇江女子蚕业学校(后又改名为合众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校长期间,朱新予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原则,把教育、科研与技术推广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和蚕区、丝厂建立联系,及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在江苏省金坛县和浙江省萧山县主建蚕桑模范区时,办起了蚕种场,生产优良蚕种免费供应蚕农,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各蚕区推广养蚕、缫丝新技术,使这两个模范区的蚕丝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他为山东省临朐县规划了具有先进立缫机的缫丝厂;并且,接办濒临倒闭的嘉兴丝厂,在这个厂进行技术改造,增添立缫机,引进新型煮茧机,推进了缫丝技术的改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发展丝绸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50年8月,朱新予愉快地接受聘请,担任杭州市工商局副局长。一上任,他就一家一家地动员丝绸厂恢复生产,还针对丝绸行业工厂小、设备差的状况,组织生产联营,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丝绸印染作坊,原来大多是“一只缸、两根棒”,土法染色,既费工时,质量又差,只能小批量生产。实行联营后,经济实力增强,增添设备,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和质量。1951年11月,朱新予调任杭州市工业局副局长。他为了改进小机户生产的丝绸质量,建立统一规格,实行检验、议价制度,以适应出口丝绸的要求。
1955年3月,朱新予被任命为浙江省工业厅副厅长兼丝绸局局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抓丝绸教育和科学研究。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把前一年院系调整中迁并到苏州蚕丝专科学校的丝绸师资重新迁回杭州,并在杭州工业学校中恢复丝绸科,使杭州的丝绸教育得到继续;又在杭州缫丝厂内办起了纺织科学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亲自指导所内研究工作。该所是现在浙江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个丝绸研究所。1956年10月,经他亲自筹划,创办了《浙江丝绸工业通讯》,以后,还经常关心指导,使这个通讯逐渐发展,成为目前全国丝绸界流行最广的、最受欢迎的兼科技和情报于一身的《丝绸》杂志
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强调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是朱新予抓丝绸工业的指导思想。在生产管理上,朱新予认真贯彻纺织工业部关于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的要求,组织各厂试织新品种。1956年1-3季度浙江省丝绸行业已试织成新品种82只、新花样598只,其中19只新品种被外商接受采用,提前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朱新予还积极支持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筹建处(当时属中央国营企业)在杭州庆成丝厂进行自动缫丝机缫丝的试验。为了保证1958年丝绸工业生产大跃进的正常发展,朱新予于当年3月及时提出了14条意见,要求加强茧处理工作、选茧精选分档、改进煮茧技术、提高缫丝操作水平、大力注意机械改进、加强机械保养、加强经常性试验研究、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巩固和修订技术检查制和责任制等。他还亲自主持召开专业会议,总结推广缫丝操作和煮茧技术经验。在他的领导下,浙江省丝绸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产量与质量均有很大提高。1959年与1949年相比,总产量白厂丝增长4.75倍,绢丝增长2倍,绸缎增长4.2倍;生丝平均品位提高4.46级,绸缎正品率比1952年提高21%。
丝绸生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作为一种文化事业予以弘扬。朱新予正是怀着这个理想,从事丝绸史的研究工作。早在60年代初期,他在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兼丝绸局局长期间,就曾组织班子进行浙江丝绸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编史工作中断,资料也大部分散佚。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朱新予重新主持浙江丝绸工学院工作,又继续进行《浙江丝绸史》的编写工作。他亲自组织编写组,任主编,从宏观全局着眼,对浙江丝绸历史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从细处着手,逐字逐句地斟酌,特别是对于浙江近现代的丝绸业,以他的亲身经历并结合许多活的史料,使这一段历史再现得尤其翔实、生动。该书于1986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获1987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文科学研究成果奖。
朱新予对中国的蚕桑丝绸教育的历史特别重视,1983年与他人合作写出了《中国蚕丝教育史》的初稿。
朱新予担任《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两书的编委会委员,负责丝绸内容的编审工作。当时,他就考虑编写《中国丝绸史》一书,并确定一个既
能系统体现中国丝绸历史发展概貌,又能深入研究各项专题并汇集全国学术精华的体例,即分通论和专论两编。他亲自组织该书的编写工作,并任主编。《中国丝绸史(通论)》已于1992年出版,其特点是出土文物和史料相结合,既重视出土考古结果的实证作用,又重视浩瀚的古文献的精华,内容充实,观点清楚,评价恰当,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1995年获中国纺织总会全国优秀纺织图书二等奖。
为了奠定丝绸史学的基础,朱新予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1980年,他在浙江丝绸工学院创办了丝绸史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带硕士研究生。在他主持下,于1983年和1986 年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国丝绸史学术讨论会;并且成立了中国丝绸历史研究委员会(归属于中国丝绸协会),他任主任委员。还创办了丝绸史研究的专业学术刊物,最初在1982年,丝绸史研究室开始印发内部资料,供研究参考用,1984年改版以《丝绸史研究》刊名在全国发行,他亲自主编,并为刊物题写了刊名。为了把中国丝绸史介绍到社会上去,他与丝绸界其他知名人士一起建议成立中国丝绸博物馆,以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丝绸发展的过程,让世界了解中国丝绸。他担任博物馆筹委会副主任,积极向各方呼吁,得到纺织工业部、中国丝绸公司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此后,他亲自与有关人员拟订筹建计划,选择馆址,研究陈列项目。在病重住院期间,还经常关心筹建情况。中国丝绸博物馆已于1992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实现了他的遗愿。
朱新予知识渊博,事业心强,善于团结同志。他在工作中不论遇到多大困难,总是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他常以:“事患不为,尤患不精,善于为而求其精,则事无不成,业无不立”这句话来要求自己和教育学生。他严于律己,不谋私利,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在病危期间,同志们去看望他,他还总是谈论工作。他的乐观情绪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人们无不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