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奇特事迹(1)
本篇记叙清代以来,高家洼子村所发生(出现)的比较重要的、在当时影响面最广的、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事,值得后人了解、启迪、关注、借鉴、改革与奋斗。
一、驼运商品
清代,居于高家洼子村今3社的土地领主高氏以自耕兼驼运为业。
据村人所见所闻,高氏饲养30余匹骡子为运输工具,往返于吉林市、蛟河、敦化地区之间。骡子擅长走山路,能爬山登岭,驼运100余公斤的物品。
高氏以骡子为交通工具,给商贾从吉林市驼运金银珠宝、丝绸棉布、棉花棉线、食盐和各种精致商品,运至蛟河和敦化地区,再为商人驼土产品返回吉林市,挣得高额运费。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俄国修筑吉林至敦化的铁路竣工通车后,高氏的畜力驼运业逐渐停业。
二、防疫灾难
1892年(清朝光绪十八年)夏,吉林市地区发生吐泻传染病,死亡率很高。清政府不采取治病救人和卫生防疫措施,而是用捕押病患者的手段防疫。在吉林市龙潭山北侧,天泰(荒山嘴子)的十字路口设卡,驻兵日夜检查,发现病人或疑是病人,一律捕捉。送至吉林市所设的隔离所关押不放。不许家属探望。人死后,不准家人亲属收尸体。闹得人心恐慌,不敢出屋,不敢进城,寝食不安。
防疫初期,该村居民不晓。住在铁路北侧(今属于石嘴子村)的村民赵氏夫妇二人进城探亲,被荒山嘴子检查站的兵发现男人头额有拔火罐的痕迹,硬说是属于传染病患者,夫妻被关进疫病所,皆染病而亡。家中父母知道后,含悲流泪投亲于舒兰县山河屯。
居住于今7社的农民蓝鐸三子蓝万升,妻子张氏感冒头痛,不敢拔火罐子,不敢出屋,卧床7天高烧而死(大叶型肺炎)。是夜天降大雨,家人见张氏气绝,用破棉衣包裹,抬至房后山岗坟地,挖坑埋掉。不敢声张,十分恐惧。直至防疫结束后才安心生活。
三、山洪滑坡
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夏,高家洼子村连降三天大雨,水流沟满河溢。平地水深超过人的膝盖。据目击者说:第三天昼夜发生山啸。白天闻山啸(滑坡)声,举目望去,一股白烟(水珠雾气)随着声音,从山间喷起,一会儿,一股泥水从山口涌出,四处奔流。冲毁房屋,冲走柴草垛,淹死猪鸡,冲坏田垄,压倒庄稼。
水患的重灾区是该村的铁路南面地带的河边洼地居民。房屋全部倒塌,物品皆被冲走。不幸中的万幸是该村沟狭山近,人们出屋蹚水登山保命,无人死亡。可怜的是日无炊米,夜无寝室,只好投亲靠友暂存求生。清政府漠不关心,不慰问、不救济。有的人远走他乡逃难,有的人以乞讨度日。
该村秋收粮食不足五成,自耕农的轻灾户收粮只够糊口,重灾户则缺少口粮。佃农的重灾者颗粒无收,轻灾户虽有收成,交完地租,家中就没有粮食。只好求地主东家减租,有的减收80%,有的减收50%。次年开春后,多数人家无米下锅,靠吃树皮、野菜、树叶保命。多数人因此浮肿而死。
清朝宣统元年的大水灾痕迹尚存,群众称作山坡的水疤拉。它是见证祖先苦难之证。
四、关家车店
关家大车店,位于高家洼子村,今4社西沟,腰岭坡下路北。是个食宿综合的牛马大车旅店。
该店建于清朝宣统年间。是满族人关惠,在其外甥陶庆年(该村土地占有者)的支持下修建的四间草木土房,购置了各种工具用具而开立的。
该店坐落在通往吉林市的古道旁,南临道,北靠山。庭院宽敞,出入方便。店内房间清雅无臭虫,夜寐舒适。旅客随意打尖住宿,无忧匪盗。店东500米处有孙宅驻兵保安。
店房的西屋是柜房兼店主睡炕。西二间,南面开房门,北面是厨房。东头是两间筒子屋,南北大火炕。屋地摆放长桌长凳子。室外,南窗前设置喂牲畜的木槽和拴马桩杆。可同时容纳六挂大车喂牲畜。院内宽敞平坦,开东西两个大门,任意出入。
该店主灶是关惠和夫人权氏。关惠能炒菜做汤。权氏巧做面食。主食有煎饼、水饺、面条、麻花和锅饼(糖饼)。副食以烩大豆腐为主,兼炒应时青菜。备有熟咸鸡鸭蛋和咸鱼。代卖香烟和烧酒。
该店的打杂人有关惠侄子关永和,关惠妻子权氏之侄子权某二人,承担院内一切杂活,保护车马平安出入。
该店地处吉林市通往蛟河的交通要道,道平岭坦易行。且该村有驻兵,比较太平。高家洼子村以东的居民和吉林市、蛟河、敦化等地的商贾皆愿意行此路。所以关家大车店旅客络绎不绝,生意兴隆,盈利发财。
1931年后,日本侵略者实行经济封锁和掠夺,欺压百姓,民不聊生。该店因无旅客而被迫关闭。1937年以后,关惠为了生存,设赌局抽红为生。
五、土地神庙
1948年前,高家洼子村4社的蓝家大院西南
传说,该庙是清代当地居民所建。是石头堆砌的小庙。农民邹英的先辈,租耕陶氏土地迁入后,邹家老叟每天清晨早起,于庙前拾得一枚清朝流通应用的铜币。因而邹氏家庭人财两旺,生活增增日上。邹氏老叟病故,邹家形势日衰,再无人拾得钱币。迨至邹英这代,破产分居,迁离此地。
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蓝万财家族从小盘岭屯迁住该院后,重建庙宇。用土坯砌成
蓝族老人信奉庙神。每年春节特地在庙门前两侧贴对联:“保佑风调雨顺,护卫国泰民安。”横批是:“有求必应”。庙内设香炉,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均焚香敬神。除夕夜,明烛焚香烧纸撒酒摆供品(2摞10个馒头),叩拜庙神。
每年的中秋节或春节前,必选一口全黑毛猪祭庙,即把肥猪摆放于庙门前,户主焚香跪叩祷告后,用热酒灌入猪耳猪抖动,认为庙神“领牲”,宰后,涂猪血于庙门。
当年蓝氏家族迁居此地时,不足30口人,仅有一台大铁车,四头牛。至1945年,人口超过70人,拥有马骡11匹。先后典买2份土地约15市垧和一些山林、房屋。蓝家生活好转,村人均羡慕是庙神保佑的结果。
蓝家由穷变富,是户主蓝瑛有一定的勤俭持家策略的结果,蓝氏家族劳动力多,租耕地多,副业经营多所致。并非是庙神施舍赏赐。只是迷信人的误解传说而已。
解放后,庙被扒倒,树木逐渐砍光。最后一颗大黄榆树是在70年代被4社当时的生产队砍掉,做了一副大车的架子。
六、精彩秧歌
中华民国初年,高家洼子村4社满族居民关惠,开大车店致富。每年春节期间办秧歌队,走屯进户,拜年表演,并得赏金。
该秧歌队,是人物和旱船综合表演。有单人演唱(一般雇佣男艺人扮演),演唱即兴祝福的吉利拜年歌词。表演精彩,唱腔动听,是农民喜闻乐见的秧歌队。
该秧歌队的扮演角色是:领队人化妆为鞑子兵,头戴大帽子,腰挎战刀,手挥马鞭。副手是沙公子,贵族少爷打扮。有四名蜡花,是仿财主家小姐打扮衣着,头戴镶嵌琉璃穗的红花头冠,身穿红绿绸缎女长衫,一手持荷花灯,一手舞红绿手绢。还有许多爱情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扮演者:有《白蛇传》中的许仙、白蛇、青蛇和法海和尚;有《梁祝》故事里的梁山伯、祝英台;有《锔大缸》剧目里的锢炉锅子和王大娘;有傻柱子和小老妈;还有5对扮装新婚夫妇的表演者。最后是叟媪扮演者。他们手持荷花灯,耍彩帕(彩扇)。驾驭4个旱船的是4名蜡花,有4名艄公在一旁划水。
服务人员有4人举长方形彩灯在秧歌队前头,标示秧歌队名称。鼓乐队有6人,打鼓3人,打镲2人,吹唢呐1人。并有专人负责打前站,联系表演场地,鞭炮,赏金等事宜。
旱船是木制框架,装饰有龙、凤、鹤、鱼4种样式头尾,由彩纸制作。木船两边装4根柱架,缠红花绿叶。船下部用绿色绸布围起。船的前头两帮立两盏荷花灯,后尾立一盏荷花灯。夜晚扭摆起来十分绚丽。
该村居民很喜欢看秧歌,更希望接秧歌队来自己家。每逢年节,听见鼓乐声,家家户户起床明灯,大开四门,主人出院礼迎,家人鸣放鞭炮表示欢迎。秧歌队进院,献茶送水。主人任意指名点歌演唱,由秧歌队的演唱艺人演唱东北民间流行小调。
最后,主人(称东家)赏钱,秧歌队领队高喝东家赏钱数目,秧歌队成员齐声谢赏而别。
七、独特灯杆
高家洼子村,今4社农民杨庆山家,每年春节期间,在自家庭院内大门东旁,树立灯笼杆,上端装饰独特雅致。
该灯笼杆,是红松木杆,高约10米。上端安装一根铁柱。在铁柱下木杆上端安装一个边长约1.50米的,上宽下窄的木制方形空心斗。斗面涂红油,四面书写“太公在此”四个黑字。斗的四角各插一面三角小红旗。斗上铁柱套一面高0.30米,长0.50米的黄布面边镶黑布齿形边的三角旗。旗中心绣一个黑色“令”字 。旗上铁柱装龙形风轮架。三条轮架前安铜币和风板,板外是龙须。架后系三条用蔴染绿色的龙尾。风架上的铁柱套一面长0.30米,高0.15米的三角红布旗。铁柱的最上端是个涂红油的铁球。春风一吹,风轮响,龙尾摇,旗帜飘,悦耳美观。
据杨庆山讲,该灯杆上的装饰,是其父杨秀峰于民国年间,依小说《封神榜》中姜子牙封神的故事而制。“方斗”代表当年的西岐城。“令旗”代表姜子牙指挥西岐部队和封神时用的令旗。“三条龙”代表河、江、海三水中的龙王。“灯杆”代表姜子牙在渭河边上钓鱼的鱼竿。“灯笼”代表鱼。从除夕夜至二月二日龙头节夜,皆长夜悬灯(点煤油灯)。
传说,姜子牙(太公)所封诸神皆有神位。春节期间,诸神归位,享受人间香火。姜子牙无位可归,只好手持鱼竿坐在人间家庭院中大门东侧。
该村农民于除夕日,皆树立灯笼杆,上端绑松树枝或红叶柞树枝。除夕夜至正月初五日及元宵节夜悬灯(蜡烛灯)一会儿。
八、元宵路灯
高家洼子村,4社居民关惠,开大车店。为保证行路的车马安全,安抚“路鬼”,不闹事,保护行路人车马太平。从1915年至1937年,每年元宵节送路灯,以示慰问。
元宵入夜,放路灯的队伍,前由两面铜锣鸣金开道,高举两盏红灯照明,鼓、镲、唢呐齐鸣,扭大秧歌,放鞭炮。后面是从行人员,手持点燃的小蜡烛,在大路的两侧,每隔10步远的距离,对应放置点燃的蜡烛。从高家洼子村的西岭(腰岭子)与小茶棚分界处至东长岭顶与王麻子沟分界处,全长约2公里。一路看来,灯火蜿蜒通明,十分壮观,深得民心。
1937年后,因日本侵占掠夺物资奇缺,关家车店无旅客,被迫关门。从而送路灯之举亦终止。
九、烧香祭祖
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春某夜,高家洼子村小盘岭屯(今7社)农民谢海山,在为其螟蛉之子谢万明结婚办喜事前一天,举行祭祖活动。俗称“烧香”或“跳噹鼓”。
在自家的庭院内搭建蓆棚,当中放置供桌摆放供品,供桌上边悬挂谢氏家谱。桌上摆饭菜各5碗,糕点和水果各5盘,左右2摞馒头。一只香炉常烧三根香,香炉两侧的蜡台长夜明烛,两个香桶装金锭牌高香。香炉前摆5只盛满酒的小酒杯。桌面左挂噹鼓手的先行官像,右挂九郎像。像前放一个装满高粱的方木斗。斗中插立噹鼓手剪的五色纸条旗。桌上空悬挂五色纸挂签,桌下悬土地神像。供桌摆放十分肃穆神威。
祭祀活动在夜间开始,四名噹鼓手分别在起供桌前,击鼓歌唱迎神接鬼的词语。
一排鼓“安坐”。2名噹鼓手击鼓唱供品之美,请门神、土地神和先锋神即位之词。
二排鼓“请九郎”。 2名噹鼓手击鼓唱派先锋官赴山东“九郎庙”请九郎的词。
三排鼓“闯天宫”。 先2名后4名噹鼓手击鼓唱派九郎上天,请玉帝率天宫各路神仙齐行下界词。
四排鼓“接天神”。在蓆棚里摆供品。明烛焚香点酒烧纸。谢家族人和亲属按辈分先老后少,同代人以年龄长幼,从左向右依次持香而跪于院中。2名噹鼓手跪于后,击鼓唱天神降凡,从洛阳到东北小盘岭屯谢宅,进神棚享受香酒美味佳宴之词。
五排鼓“游地狱”。 2名噹鼓手在供桌前,击鼓唱派九郎神到谢氏最古老的坟请亡灵。谢家老前辈的阴魂分别邀请各代宗族亡灵和各代宗亲好友的亡魂同赴阳间赴宴。这些亡魂途经十八层地狱所见,好人的灵魂走金桥,小鬼送升西天佛国为仙,世上恶人的鬼魂受刑罚之苦的词。
六排鼓“接亡魂”。在蓆棚里摆供焚香点蜡烧纸。谢家同代2位青年手持酒壶和酒杯,跪着洒酒。2名噹鼓手击鼓唱谢家祖先亡灵和亲友亡魂进院赴宴受香饮酒之词。
七排鼓“颂灶王”。1名噹鼓手击鼓唱歌颂灶王之功德。或2名噹鼓手击鼓唱灶王,即张郎休妻郭丁香之词。
八排鼓“送神”。 噹鼓手在供桌前2人,至门外1人,击鼓唱天神和鬼魂离谢家归位词。
谢海山烧香祭祖活动,流传甚广。该村大小户有50%以上的人家先后祭祖,直至1946年春而止。
十、 火烧大桥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伪满大同二年)初秋,一天深夜,高家洼子村北的铁路大桥被火烧毁。
据当年目击者王中林(石嘴子村西沟人)讲,是日下午,在唐房火车站北山自己种的香瓜地里,进来6名山东口音的陌生男人买瓜吃。他们一边吃瓜,一边东张西望,窃窃私语。一会儿,其中几人走离,一会儿回来相谈。直至太阳落山才全部离去。
夤夜,忽听唐房火车站响起枪声。王中林急忙走出瓜窝棚探望,只见火车站东一片火海,不晓得何故。
翌日清晨,买瓜人纷纷议论,唐房火车站东侧的铁路大桥被火烧毁,在火车站打死1名日本鬼子驻兵。
快到晌午,从吉林市开来一辆装甲车停于火车站东侧,向东西南北山上乱轰一通后离去。
该铁路大桥,是俄国沙皇时代,侵略中国掠夺物资所修建的铁路桥。当时采用粗松木做支柱和桥梁。被烧毁后,日本人架装了铁制的桥梁。
日本鬼子在唐房火车站站台西侧,两条火车道中间,立一块木碑纪念死者。
十一、国民义塾
1936年农历三月初,高家洼子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私办学校成立开学。
该校,是小茶棚屯南沟居民知识人士郗成金(字跃更,号绣章),在邻人郭广跃(学董)的大力支持下,走屯串户劝学游说,启迪学龄家长送子入学而办起来的。学校位于高家洼子村3社尹洪章宅院。
学生入学叩拜孔子圣人,坐南北炕上炕桌旁读书。第一年招收重读生和新生约25人。以自读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庄农杂誌》《四书》《诗经》等古书为主,兼学珠算,写毛笔字。学生家长以半年为期,给涵丈(私塾教师)送去粮米、薪柴或金钱作为学费。
1937年,伪满洲国政府强令取缔读古书。江密峰保公所接管该学校。定校名为“永吉县第四区江密峰村高家洼子沟国民义塾”。学生按知识基础分为
1938年,学校发展为4个学年近40名学生的复式班义塾。学习算术、满语,日语和唱歌、图画、体育等课程。当年寒假初级4年毕业生5人。升入江密峰高级学校(国民优级)1人,升入吉林市高级学校(国民优级)2人,回家务农2人。
1939年,有学生50余人。仍是1名教师,教4组复式班。年末毕业10人。因该学校没有公章,所以由江密峰东三家子初级小学代发毕业证书,是该村学校首次为学生颁发的毕业证书。
1940年末,尹洪章迁住该宅,该学校停课。
教师郗成金是德才兼备的进步教师。一个人教4个班级课程。能科学地安排教学,每节课45分钟,每天6节课安排的有条不紊。他边学边教日语。认真讲算术和语文课。耐心细致的辅导学生模仿作画,剪纸粘贴编织,刺绣和木雕。使学生能全面发展。1938年三年级学生蓝玉田绘画一名财主抽大烟,把全部山林土地房屋吸光的戒烟图,获永吉县小学生美术作品三等奖,获精致储蓄木盒一个。是江密峰保小学生唯一的获奖者。
1937年秋,永吉县额赫穆区(第四区)在天岗街召开全区小学生运动大会。该校出席的15名运动员均获奖。蓝砚田和李长有的
郗跃庚老夫子,人在伪满洲国,心怀中华。教学生的第一支歌是《苏武牧羊》,向学生讲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困19年,英勇不屈,怀念祖国的故事。
1937年秋,一天放学后留徐连泗、蓝玉田和李财3名贴己的学生扫除教室。郗跃庚老师和教室东屋居民张成山老伴讲关里(山海关以南,指中国南方)山上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打日本鬼子。说到共产党可好啦,帮助穷人,把土地分给大家种,有饭大家吃,人人平等,男女平等。有意教学生听。这是高家洼子村居民最早听到共产党的名称。
该校读书毕业的学生,在日伪时期,无人当警察或汉奸。在国民党军队驻扎吉林市的年代,无人从军、从政或做特务及反革命分子。
这些学生,在1948年解放后,都是跟共产党走。9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党政机关、教育、财贸、工厂等工作。
十二、徐家失火
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农历四月中旬的一天,早7:00左右,高家洼子村5社农民徐占禄的居宅西厢房失火。
是日,天晴风止。大火从房子北头燃起,火舌向南急窜,火焰浓烟冲上云霄。该村农民正在田间播种,人们望见皆停产,携水桶、铁锨、水盆等物品飞跑而至,学校教师也组织学生取盆跑去灭火。
主人徐占禄指挥家人用水浸被褥蒙盖正房房盖,保护正房不受火灾牵连。徐家部分男人与前去救火者汲井水,运河水灭火。可叹井水量小汲干,河水途远(200多米)来不及,杯水车薪,火势无法控制。大火从房子北侧一直烧到南端,五间房子上盖全部烧光。最后人们集中水量灭火,保存了房子南头仓库中的一个板仓谷米、一坛子猪油和半缸豆油。徐家老少40余口人才没有挨饿。
徐家失火,火势之大,烧毁之多,损失之重,是该村史无前例的。前来救火的男女老少100余人,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有不足10岁的学生。人们积极运水,抢搬物品,奋不顾身,忘我与火情拼斗,十分感人。水火无情,人有情,此乃村人的朴实、善良之美德。
失火原因,是徐家盲人六老头(无儿,只生一女,已婚嫁)女儿为父买佳肴,六老头的老伴,为给老头做菜生火,从做饭已经燃烧的烧火柴中,拣出未燃尽的木炭留再用。已经积攒半腰筐,挂于西厢房北屋碾棚上,不幸死炭复燃,引发火灾。
十三、破产还债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末,高家洼子村6社农民夏德英家,因无力还贷而破产还债。
夏氏,是有20多口人的家庭。有4~5名男劳动力,4匹骡马,一辆铁车。租耕陶氏10垧(市垧)土地,一连三年入不抵出。计划破产还债(俗称吃大片肉),头一、二次,债主因不忍瓜分而同情、宽容、支持夏家继续生产没实现破产。第三年夏家粮食仍歉收,又无副业收入,无奈走破产还债之路。有失众望。
夏家破产还债时,先设便宴款待所有债权人,后公布家中一切财物,经众人协商按物定价。债权人以债务所有权比照那些物品价格,按需取物。夏家当时一洗而空。
夏氏家族男女老幼含泪分居投亲求友谋生。
十四、骗结怨侣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农历八月初,高家洼子村3社尹洪章宅住户农民张成山为其三子张志办喜事。
是日,新郎张志与新娘拜完天地,揭去新娘蒙脸的红布时,新娘看破张志并非是自己相看时钟情的美男子,追问张志。张志低头不语。新娘大哭大闹不止,媒人溜逃不见踪影。送亲的娘家人也和张成山争辩理论不休。张家来宾在院内屋里议论纷纷。贺喜转为疑问议论不停。送亲人不欢而别,丢下新娘凭命而生。
此事真相:该年夏天,张成山托人说媒,骗得蛟河县天北(尤家屯)地区某女信任。因张家儿子张志相貌丑陋,个头不足4尺,头小脸凹,鼠目红边迎风流泪,身体驼背消瘦。怕女方厌恶不允,遂请同院居民相五(名不详)代替相亲。女方的姑娘一见钟情,其父母眼看口许。如此订下婚姻大事。张家急忙过大礼,交养钱,与女方家定下结婚事宜,并于八月举行了婚礼。
新娘(姓名不知),从结婚日起,哭闹至年末。信命委屈从婚。痛苦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