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田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86647737
本馆由[ 枯形阅世 ]创建于2012年07月02日

第六篇 奇特事迹(2)

发布时间:2012-08-25 18:51:59      发布人: 枯形阅世

十五、养蛇之说

高家洼子村6社居民陶永年是满族人,祖居该村。自有山林土地,自耕收割的玉米秆不烧,堆放在门前山脚路旁。民国初年,陶永年家迁居吉林市,其表弟关永吉移居陶宅耕地。每年收割的玉米秆仍不烧,垛于原处。不知道从何时起有蛇爬入居住。雨后爬于玉米秆上晒日取暖。不知是谁先发现其家堆放的玉米秆堆里有蛇,遂传云是陶氏故意堆放玉米秆为养蛇之用。

1940年前后,关于陶氏养蛇的事情众云纷纷,什么“雨后天晴陶家的玉米秆垛上有一层大小蛇取暖晒日”;“陶宅西沟的大树上,有大碗粗细两三丈长的大长虫(蛇)爬上爬下”;“陶家坟的树上大蛇更多,是陶家养的蛇”;“陶家因养蛇而发财”等等。越传知道的人越多,越传越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流传甚广。当时有些胆小怕蛇的人,吓得不敢进陶宅西山採野菜。妇女儿童对陶氏的玉米秆垛望而却步,不敢经过。有些必须经过者,均跑步而行,连连回头张望是否有蛇追赶。夏秋,附近农民不敢进陶宅西山放牧。

1945年后,无人再堆放玉米秆。原堆放的玉米秆因年久腐烂渐无,蛇无居所,已失踪影。在陶宅居住者无人再见到大蛇,亦无蛇群进入院内。村人因无知传言的养蛇之说不了了之。玉米秆垛。居蛇不怪,养蛇的传说,是有人捕风捉影,虚幻浮夸见一说十,见小说大,见少说多而编拟的虚构传言。

十六、男女同劳

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末,王麻子沟农民尹洪章迁居高家洼子村3社,以自耕土地为生。在生产劳动中,妇女同男人一同出工劳动。凡是有劳动能力的女人,早春上山割柴,春耕下田播种,夏耘产地间苗,秋收割庄稼,冬藏打场等四季农活均同男人一样劳动。

尹家女人劳动之举,是该村前无事例。它启示了同村的农民效仿,也遭到了多数妇女的斥责,说“老娘们抚养子女,操持家务,饲养鸡鸭猪狗,还要下田间间苗拔草,扒苞米,收秋菜。每天早起晚睡,不分冬夏,无晴天下雨天,成年忙碌不休,多苦啊!”“尹家让女人既做家务又干外面农活,把女人当牲口使用,不是‘人家’!”

解放后,妇女得到彻底解放。该村的妇女都积极参与政治、生产活动。有劳动能力的妇女都走出了家庭,同男人一样劳动。

十七、蜂蜜失窃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初秋的一个深夜,高家洼子村4社农民蓝英家养殖的山蜂被人偷盗。是高家洼子村首次发生的盗窃案。

是夜,蓝家进行“跳大神”活动。是因蓝珠次女三丫婚后患肝腹水,服药无效。其姐姐从家乡韭菜沟屯找来一名男巫刘大神,为妹妹驱魔治病。蓝家男女老少把精神集中于观看除妖治病,失去警惕所致盗贼得手。

夤夜。蓝家人蓝学田出恭,发现正房北侧障子被扒倒,呼人查看。经众人检查方知障内有4筒和障子外李子树下的4筒蜂蜜被盗走。8筒蜂蜜约200市斤。蓝族有关养蜂人捶胸顿足悔之莫及。按当时售价,可卖200圆伪满洲国币。相当于一名男人扛活一年的工钱。

从贼人扔弃的养蜂筒、筒帽盖,踩倒庄稼和野草的行踪察看,是蓝宅北边的人所为。分析推断是1931年后迁入的打闲杂干零活的人所为。大家共议“抓贼容易防贼难,打虎不死反伤人”。故决定:不追索,不查问,不到吉林市江边船码头堵截,不到药铺询访,忍痛割爱,以保家安人太平。

十八、一日双婚

1943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农历四月上旬,高家洼子村农民蓝英为其侄子蓝玉田和蓝雨田兄弟二人同日举行结婚典礼。

婚礼操办三天。雇佣10名吹鼓手奏乐。8名厨师主灶。宰杀两口约600市斤的肥猪,备酒菜招待八方亲友。

第一天, 落座。摆小宴款待帮忙人员和远亲近邻。

第二天,安嫁妆。早餐后,2名新郎着新装批十字红布戴红花骑鞍马,分别在伴郎的陪同下,在两面铜锣鸣金开道和鼓乐声中,列队到小盘岭蓝族祖坟叩拜列祖。

两家女方送亲的人员,先后分别安放嫁妆品(基本相同)。在玻璃门的柜套里,摆放2套花被褥,4对方顶绣花大枕头和2个绣花扁枕头。摆放新娘为自己和丈夫、公婆做的布鞋。炕边上空挂一副有横帘的两开绣花幔帐。衣服包分别装入红色金花木制的箱柜中。箱盖上摆放饰品和化妆品及化妆工具。蓝家东厢房南北两屋的新房,装饰得异新雅艳。

第三天, 婚礼日(正日子)。

蓝玉田(行五),于午夜子时(零时左右),接新娘拜天地成亲。蓝雨田(行六),在辰时(700左右),娶亲拜天地缔结良缘。

是日,蓝家大门里设酒席,蓝英和夫人代表蓝氏家族,在喜号中礼迎宾客。

上午,两个新娘家送亲人,借蓝家酒席款待亲家和新郎,称“管饭”。娘家送亲的女青年,端菜盛饭伺候,室外观众嬉笑声和喇叭声,响彻庭空。

中午,设大宴招待礼宾。即6盘冷荤,6大碗、6中碗、6小碗不同的汤菜,共计24道菜,称“六、六席”。三游(次)共摆了135桌席(4人一桌),有540人次就餐。

在宴席就餐过程中,摆放6盘冷荤后,蓝英同夫人谢氏按桌敬礼(称东家安席)。上第四个中碗时,新郎和新娘按桌敬酒(称新人拜席)。在安席和拜席时,鸣锣奏乐,宾客喜笑欢腾。

蓝家一日双婚,婚礼隆重,声势浩大,礼宾之多,款待丰盛。是该村之首。

十九、一子二传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春,高家洼子村3社农民徐占魁为其独生子徐连清娶第二房妻子,也就是为其二弟娶的儿媳。

徐占魁的胞弟(名不知),人称徐老二。结婚不育,年过半百无子嗣,恐无人赡养,忧郁流泪不安。徐家商议,定徐连清顶替叔父的儿子,为叔父娶儿媳,生子传宗续代。俗称“一子两不绝”。

经人为媒,娶赵喜堂次女。

赵氏结婚后,居于徐老二的居室南炕。伺候二位老人。称徐连清二叔为公爹,称其婶母为婆母。称徐连清父亲为伯父,称其母为伯母。

翌年,赵氏生一子,起名徐忠满。徐老二夫妻喜出望外。既有儿媳,又有孙子。夫妻转悲为喜,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1948年,吉林地区解放后,徐家令徐老二的儿媳赵氏改嫁。赵氏率子嫁于小川村4社农民独身汉赵某。婚后,孩子仍称徐忠满。

徐老二夫妇,年迈体衰,不能劳动,由徐连清赡养。寿终是徐连清送葬。

二十、敦厚鳏夫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农历六月末的一天下午,高家洼子村4社农民孙万和之妻王氏,与孟昭璧私奔的事件,引起村民震惊议论不已。

孙万和经冰人牵线,与唐房村4社农民王启文二姐结婚。夫妻相爱无暇,生一女名孙秀云。

1944年春,孙万和的九叔孙安,雇佣一名劳金,是山东盲流男青年孟昭璧。孙氏叔侄两家院近地连,孙万和妻子王氏常与孟昭璧相见。二人常以叔嫂相论。说笑挑逗,日久生情,遂成地下情人。忠厚淳朴的孙万和,视而不疑,闻而不怪,任妻所为,以致酿成妻子与人私奔后果。

逃奔之日,王氏见家人外出,携三岁女儿同孟昭璧私离家门。孙万和回家后见妻子久不回来,寻找方知已经私逃。顿悟悔恨莫及。尚不信人言,期盼妻子回心转意能归来。鳏居不娶。3年后,迁入唐房村3社苦闷独居。

1948年吉林地区解放后,王氏从黑龙江北大荒地区回家探母。孙万和得知王氏回来,亲赴王家多次求见,均遭拒绝。就是想看女儿一面,亦未如愿,悲愤万分,流泪而归。

后王氏再嫁石嘴子分销店店员李相乔为偶。女儿随娘改姓李。

敦厚的鳏夫孙万和目睹王氏所为和绝情,悔恨久悲成疾,不惑之年就含恨而亡。

二十一、唐房战役

1947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习惯称八路军)某部,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驻吉林市唐房西山的守军,打破了国民党中央军的战略防线。

三月二十日夜,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驻江密峰街的守军新一军四十七师,切断了国民党驻蛟河老爷岭一带的部队乘火车回窜吉林市的归路。

三月二十一日下午,解放军的这支队伍进入高家洼子村,一阵枪炮打跑了国民党的民团“张平推”部。该部是由匪首张跃山(山东人)纠集伪满警察、汉奸、地痞、流氓和地主等100余人组建的地主武装民团。拥有1门六0炮和2挺高射机枪等重武器。自称“张团”。因该部到处抢劫、奸污妇女,被老百姓称为“张平推”土匪。

这次战役,是攻打榆树沟、唐房、石嘴子等地的国民党军的碉堡。指挥部设在高家洼子村的蓝家大院。

攻打唐房西山碉堡的是该部第二大队(辖三个营),农民蓝玉田为大队长率领的通讯排做向导,目睹了战斗情况。

农历三月二十二日10时许,攻击开始,第二大队大队长,是个山东人,高个子。手持短枪(匣枪),率领通讯排的号手和通讯员30余人,在敌我双方炮声如雷,枪弹似雨的状况下,冲出唐房村2社的东山口国民党军的封锁线,进入唐房小河套。大队长令通讯员通知1营冲锋。1营战士冲过枪弹封锁线,过小河,越公路、攻至山下。

大队长率通讯排,冲出河套,越过公路,爬过被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封锁的铁路封锁线,于唐房车站北山俘虏了几名国民党军士兵,截获一辆装满弹药的大车。

下午,解放军用炮从山下向唐房西山山顶全面地接连轰击,战士们随之冲锋,很快就攻上山顶高峰。国民党军山顶的碉堡在三声炮响中倒塌,各山角的暗堡也被炸毁,机枪射手被炸死,岗脊的战壕被炸平。国民党军有一名营长率50余名士兵投降。缴获了敌军的2门重炮,数挺机关枪和步枪及弹药。

解放军战士迅速拿起缴获的枪炮,支援正在攻打唐房1社西山守敌的部队。有的战士乐观地喊:打呀,过过枪瘾!一位老战士对向导蓝玉田说:“小伙子你看,我拿敌人的枪打敌人!”机枪声和欢笑声不停。

太阳快进山时,战斗全部结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部署的吉林市松花江东的第一道防线。

次日上午,几辆卡车从江密峰方向驶来,据战士说是几位高级首长登山视察。

第二天, 这支部队撤走,听说是去攻打四平市。

二十二、烈士陵园

座落在高家洼子村4社的烈士陵园,当地人民群众怀念称之为“八路军坟”。

该陵园是1947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八路军)某部在攻打吉林市的唐房战役中光荣牺牲的烈士瘗葬陵墓。

据参加埋葬的村民讲,坟地西南老杨树下,用红油棺椁盛葬一位首长。这座坟东3米处,用木板柜殓葬一位军官。该坟墓北3米处,是蓝家废弃的菜窖坑,合葬7名战士的尸体。当时在坟前专用杨木棒削平写墓碑树立。首长的墓碑写:营长王XX。军官的墓碑写:排长马XX(二人名字已失)。战士坟前墓碑只写:战士之墓。

该陵园是部队几位首长择选的。约一亩多地。东南西三面是农田,无茅毛小道和宅院。

1949年春,该村小学教师率学生至烈士陵园除野草,在南东两侧栽植杨树,进行悼念。此后,每年的清明节均有学生或青年献花圈悼念祭祀。

令人震惊、悲痛、愤怒的是,目前的烈士陵园,已经无人管理修缮祭奠。两位首长的坟墓已经坍塌,附近的居民竟然在烈士陵园内搭建厕所,修猪圈,堆垃圾,垛烧柴堆·········!!

二十三、大户家族

高家洼子村4社农民蓝英家,是拥有齐全的农具,有11匹骡马2辆大铁车,租耕土地36垧(市垧)的佃户(后自己家典买15垧土地)。家庭人口至解放前已达到74口人。是该村最大的农民大户。

蓝英的祖父蓝鐸,原籍山东省登州府棚蓝县(应为蓬莱)蓝家窝棚。清朝咸丰年间,逃荒来到东北,进入小盘岭沟结婚定居。

蓝鐸与谢氏结婚后,生52女。以农业为生。蓝鐸年老后,由其四子蓝万财主管家务。蓝鐸次子蓝万福的三子蓝英,长大成人后和蓝万财共管家务,蓝英负责农副业生产、购销物品和社会交际等事务。

蓝家由开始的扛活打工、耪青份种(即用地主的工具耕种山地,收成均分)、租耕刨荒、租牛租耕平地、份养牛(即养母牛,产2牛犊,各得一头)租耕,逐渐发展到卖牛养马租耕。

蓝家在居住小盘岭屯时,用镐耕0.5垧(市垧),用牛耕5垧土地。迁至高家洼子沟今6社,租耕15垧肥沃土地。迁入今4社后,用马为主要工具,租耕36垧良田。

蓝家由没有1寸土地,逐步发展为自有土地15垧(典买小盘岭傅氏土地7垧,典买蛟河对面沟村宋氏土地8垧),房屋2座,山林1片的中等自耕农民家庭。

清代,蓝家生活是极端贫困的,吃带皮的粥饭,喝无油少盐的菜汤。清朝光绪十三年,蓝家连续3年无一粒盐下锅。无褥少被,同炕夫妻盖一被,二三子或女盖一被。缺衣少穿,寒冬时,男人穿套裤(即两只棉裤腿系于腰带上)。蓝鐸长孙蓝珍到16岁,冬天才穿上用单裤做面,旧布拼补成裤里的第一条棉裤。自迁入4社后生活逐渐好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蓝家从身无长物,发展到有15垧土地,11匹马骡,2辆大铁车。使家中74口人得以温饱。主要是靠家睦人和、生活简朴,计划生产和积极劳动积攒起家的。

蓝氏家族能同居共生,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互敬,人人相尊相忍相让,求大同存小异,淳朴敦厚善良,无私和谐的结果。

蓝族人能无私奉献,同心协力为大家庭,主要是家庭户主蓝万财首先公正无私。他从不花一分公款(大家庭伙里的钱),不占一尺伙里的布。劳动走在前,干在先,质优量多。他每天能割120捆枝柴(比一般快手多20捆),掐500捆高粱头(穗),比别人多100捆。由于户主的以身作则,带动了众人。族人能自觉参加劳动,无人假公济私,无人侵吞公物,能同工同酬。

蓝家是有计划的组织生产来增加收入的。迁离小盘岭屯瘠薄的黄沙土地,选择高家洼子沟肥沃土地耕种。由租牛到份养牛,有牛后再卖牛购马,改变畜力的利用效率。由租种5垧田地到租种15垧、36垧田地,有不种千垧地难打万石粮的理想。1935年前夏锄劳动力不足,雇短工。多积肥(猪马粪尿沤青草和腐殖土),每块地都是2年铺一层粪。粪多产粮多,收入就多。1930年后,饲养的3头母猪,每年产仔猪自养肥猪30~40头,卖出仔猪20多头。每年春天买林片割枝柴2万捆左右,每捆可收入0.1圆伪币。1940年后男劳动力增多,耕种自己家的土地尚有余,夏锄时,抽青壮劳动力外出产地赚钱。

每年春节期间,蓝英、蓝万财和蓝琪(带工者,称打头的)三人研究制定一年的生产计划。所以他们指挥生产有条不紊,不误工,不误农时,不误农作物生长。而且农副并举,增加收入。

蓝族人能勤俭持家。1935年后,生活年年向上,人们过日子仍是简朴,粮多不浪费。春夏秋三季活重,一日三餐,早、午吃干饭,喝菜汤;晚吃碴子粥,吃咸菜或小葱、白菜、青椒蘸酱。冬闲,一日二餐,早干饭、晚稀粥。农忙时吃粗粮细作。年节时可以吃到猪肉白面食品。终年无炒菜。穿补丁衣裤,缝掌乌拉鞋。夏锄均光脚干活。赴吉林市都是步行往返,没有人乘坐火车。

蓝家平日生活节俭,但在婚礼或葬礼中,均杀猪设酒宴招待宾朋好友。

1947年正月,蓝家在国民党抓兵、抢粮、拉夫、劫车,无法正常生产的动荡社会形势下,含泪分家,各自求生。

二十四、关帝寺庙

1948年前,高家洼子村6社原陶氏古宅的西南山脚下,有一座古建关帝小庙。

该庙是土地占有者陶永年的先人,于清朝初期,用青砖瓦和木材建造的,约4米方形庙舍。内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关云长)小型画像,是该村的唯一的古庙。

相传,陶家先人尊崇关羽一生忠心义气,建庙纪念,教育启迪后人。

庙小像单,知人甚少。农历四月十八日,人们都赴大茶棚村之大庙拜关公(关羽)。只有陶氏先辈人焚香叩拜,陶氏后人,迁居吉林市,此庙无人关注。

解放后,该庙被拆毁,庙址被耕种。无人知晓,藉此留念。

二十五、四八冤案

194811月初旬,石嘴子行政村村长隋满,以权令民兵砍伐高家洼子村6社区域内的一片黑粒李树(臭李子树)50余株。引起农民群众反抗,聚议派人到江密峰区政府告状未成,反被囚禁。

江密峰区政府重视此案,派党委组织委员高喜登为队长,率领常维久和曲广金(驻该村工作特派员)三人处理此案。

区工作队进村,没有走访调查,仅20余日即召开了石嘴子、唐房二村代表参加的高家洼子村全体村民大会,处理此案。会上三村(同属石嘴子行政村)群众揭发了隋满在任村长期间违法行为、欺上瞒下、侮辱妇女的罪行。隋满哑口无言。此时唐房村文书李大田狂喊大叫:“提意见的人是无中生有,打击干部,企图推翻村政权!”此言一出,无人敢争辩。区工作队队长高喜登乘机宣布休会。

次日上午,荷枪的民兵,把石嘴子行政村农民协会主任高俊和高家洼子村农民史芳、杨庆山、陶永昌、于洪生、李德发等发言最多者,用绳绑带至村公所羁押。

关押1周后,江密峰区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责令放人。才释放高俊、史芳、陶永昌和杨庆山。继续关押于洪生和李德发220多天才放人。这些人被迫害,遭关押。无人赔礼,没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平反昭雪,不了了之,使他们含冤终生。

隋满是1931年后迁入高家洼子村3社的。曾在吉林市岔路乡德发东杂货店当店员。1940年拜国民党反革命分子周有利(后被我党在口前执行枪决)为师,参加清宫道(反动会道门)。隋满于1937年骗奸同屋尹氏15岁少女怀孕。1950年又哄骗村妇女主任史淑青成奸。致使隋的妻子不久而死。邻人皆叹其死的可怜。隋满在妻子死后不久与史淑青结婚。

1948年吉林市解放后,隋满伪装进步,靠近区政府派驻的工作队员曲广金,骗取信任,在广大群众对共产党认识不足之机,爬上了村长的位子。

唐房村文书李大田(是该人的伪装化名),在那次大会之后3日夜里潜逃。据知情人讲,该人是黑龙江省的在逃反革命分子,潜入吉林市。解放后窜入唐房村隐蔽。

高喜登一行工作队进村后,隋满安排在尹洪章宅(尹洪章当时任行政村文书),派专人做饭伺俸。又特别宰了一口200多斤的肥猪。

1959年,石嘴子村全体党员控告隋满的罪行,被永吉县公安局逮捕,法院判处隋满有期徒刑3年,收监坐牢。

这也是该人罪有应得的惩罚。是对四八冤案的人们些许的宽慰。

二十六、投资联营

1949年,高家洼子、石嘴子和唐房三个自然村的居民,响应江密峰区政府的号召,按家庭人口每人投资入股2万元(东北流通卷,折合人民币2元),合办一所农村供销合作商店。推选善于经营的管理人员,有唐房人李中正,石嘴子村人徐连泗和沈文彬三人进行管理。选在高家洼子村3社尹洪章宅院东厢房开业。

经营售卖农民生活必需品,食盐、豆油、棉布、白糖、烧酒、酱油、醋和学生文具等,收购粮食。

1949年秋,该店迁于唐房火车站公路南侧,新建的土房商店庭院。销售品种增多,收购的物品也增多,日营业额也随之增长。

该店所有权属于全体股东,选举代表开会决定一切事务。

1949年末,由江密峰成立的供销联社总社接管了石嘴子村的供销合作商店。派一名主任管理商店。股东们已经无权干涉这个商店的事务。

1950年春,该村的农民听从江密峰区政府的指示,每户交5元钱人民币,作为办江密峰区信用合作社的入股资金。

当时,上级规定,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皆定期核算按年盈利给股东分红利。入股人员中不含独身者和贫困户。

时至今日,入股者在两社名单无存,90%的人已经离开人世,他们的后裔何时享受红利?股东的权益何在?农民对此有意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