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改革家梁济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63801188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1年11月28日

梁济,一个坚决的改革家“为清朝而死”

发布时间:2011-11-28 19:38:25      发布人: jackson

梁济,字巨川,1858年生人,27岁中举,40岁时才踏上仕途,清末民初,先后做过教谕、内阁中书,民政部主事等官职。梁济生前虽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运动,也办过报纸,但名声始终局限在京城之内,并无太大的社会影响力。

虽然在自沉后留给世人的遗书中有“此身之死,系为清朝而死”的话,但梁济本人,并不敌视共和,更不是帝制的拥趸。甚至可以说,他在晚清始终是一个积极的改革者,只是时代没有给予他走上改革前台的机会。台湾学者林毓生仔细读过梁济的文章,勾勒过他的生平,得出的结论是:

“梁济并不是一个顽固的反动派,也不是腐儒。事实上,在中日甲午之战以前,他已是一位深切关心中国命运的改革主义者。”——1892年,梁济在日记中表达了他对顽固的清流派士绅的鄙视和对西学的重视:“却有一种为清流所鄙正人所斥者;洋务西学新出各书,深切时事,断不可以不看”;1898年,他又谆谆告诫子弟们要积极出洋求学,“务必以出洋当一件正大要紧之事。勿惜费,勿惮劳,即使竭尽大半家资亦不为过”,也是在这一年,儿子梁漱溟开蒙读书,梁济嘱咐老师不要让他背诵四书,而代之以《地球韵言》;戊戌年的变法,梁济也是赞成的,只是具体的变法意见与康、梁不同,他人微言轻,草拟的变法奏章没来得及上,政变就来了;1902年,为了开启民智,梁济和好友翼仲创创办了北京的第一份白话报纸《京话日报》——这些都是林毓生先生勾勒出来的梁济积极赞成、参与晚清改革的史实,“从上面对梁济在家中和参与公共活动的描述,我们得到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坚决的改革家,在许多方面,梁济是站在清季改革运动的前线。这些事实并没有使我们得到任何轻微——如果清廷被推翻,他将以身相殉——的暗示”,林毓生如此说道。

但是,梁济确实是反对革命的。1911年,梁济得知儿子梁漱溟参加了同盟会京津支部的活动,他告诫了儿子,要求他不要从事颠覆清廷的活动,他的理由是:“立宪足以救国,何必革命?倘大势所在,必不可挽,则畴不望国家从此得一转机?然吾家累世仕清,谨身以俟候天命可已,不可从其后也。”——由此也可见,梁济的反对革命,程度相当有限,虽然不赞成革命,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参与革命,但并不绝对排斥革命的到来。这种心态,可能代表了晚清绝大部分立宪派人物们的心理,他们绝不愿意自己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但倘若革命的洪流汹涌而至,他们也能够接受现实随波逐流。

所以,梁济在遗言中对自己的死,有这样看似矛盾的解释:“此身之死,系为清朝而死。绝非反对共和,而且极赞成共和,因辜负清廷逊让之心,不实行共和爱民之政,故愤慨而死。”

又说:“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礼纲常,吾家先祖父先父母之遗传与教训,幼年所闻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不容不殉。”

又说:“国性不存,我生何用?国性存否,虽非我一人之责,然我既见到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

又说:“中国每个朝代灭亡都有人或许多人为之殉,清亡无一人殉,这在历史上是可耻的,既然如此,我来做这件事。”

梁济的死,是近代中国最意味深长的转型事件。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同样是死,苏格拉底的死,证明了他的思想是要多智慧有智慧,梁济的死,证明了他的思想是要多蠢有多蠢。


    写信时间:2011/12/30 0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