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环同志是一位热情开朗、勤奋踏实、德才兼备的好同志
枚导弹从不同角度袭击中国大使馆时,不幸以身殉职。噩耗传来,我们莫不悲痛万
分,对北约的野蛮暴行义愤填膺,怒火中烧!
邵云环同志是一位热情开朗、勤奋踏实、德才兼备的好同志、好编辑、好记者。
她195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曾是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建工处的工人。
艰苦的环境和平凡的劳动养成了她大山的筋骨和松树的风格。
1971年她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塞尔维亚文。她学习刻苦,成绩优
异,博得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好评。1975年2月,她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这是
一个为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站岗放哨、收集瞬息万变的国际动态新闻的重要部门。她以
高超的外语水平、敏锐的新闻敏感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出色地同时也是默默无闻地工
作着。在风雪交加的冬天,她凌晨就赶到办公室选译外电外报,常常到深更半夜,她
还要校对散发油墨味的校样。她密切注视着苏联和东欧的巨变,把每一个重大的动向
及时、客观、准确地向上向全国人民介绍。
1990年9月至1993年10月,她奉派在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任记者,
目睹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波黑的激烈冲突。他为新华社采写了大量的有见地、有深
度、有现场感的报道,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今年3月,正当南斯拉夫局势极其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的时候,她主动请
缨,要求到第一线去工作。记得3月22日她到办公室与同事们告别的时候,脸带笑
容,眼中流露出坚毅的目光。她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她一句也没
有讲到个人的安危。当我们说:“请多保重”时,她还是象平常那样微微一笑。
她到贝尔格莱德的第二天,即3月24日,北约的炸弹就破坏了那里的和平。她
含着热泪写出了她的第一篇通讯《悲壮的贝尔格莱德》。她写出了南斯立夫人民的悲
愤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读她的文字,很容易想到她的性格和为人。百忙之中,她还曾
打回过一个电话问大家好。我们嘱她保重,她却说:“我最怕的是稿件发不出去。”
空袭以来,她废寝忘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采写了大量战地报道。其中有
短评《北约意外失误几时休》、特写《贝尔格莱德上空的战斗》、通讯《中国侨民大
撤离》等。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和对南人民的由衷敬佩和同情。
读她的通讯我们知道,在她工作的地方,爆炸“几乎把人从床上震起来”,“别
人听到警报可以按规定到地下室躲避,我却得硬着头皮呆在屋里写稿子”;我们知
道,她到大桥上和工厂里去采访“人体盾牌”,人们在唱歌跳舞,“那场面与其说是
欢乐不如说是悲壮”;我们知道,她“抽时间用摄像机把贝市一些可能遭轰炸的设施
拍了下来”,没几天,许多设施果真炸毁了;我们知道,她去采访被炸后的塞尔维亚
社会党总部,“从中间几层已被炸碎了玻璃的窗户里伸出了几面南斯拉夫国旗,在雨
后的微风中缓缓飘动着……”。
在她最后一篇遗作中,她写道:“一个多月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常常在午夜以后
响起的爆炸声,每天晚上就像‘等楼上的另一只靴子掉下来’一样等待那一声令人心
悸的巨响。”我们读着她的震撼人心的通讯,为她的安全捏一把汗,只能默默地为她
祝福。
即便这样,当我们得知她遇难的消息后,仍然万分震惊,不敢相信。我们为失去
这样一位好翻译、好编辑、好记者、好战友、好党员而悲痛万分。邵云环同志以她4
9年的生命谱写了一部壮烈的人生史诗。她没有走,她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邵云环一九五一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新华社优秀驻外记者之一。今年三月
赴任以来,在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期间,她坚持采访报道,发回了大量消息。在她殉职
后,新华社负责人向北约提出最强烈抗议。文中严正指出,北约袭击中国驻南使馆的
野蛮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是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
肆意践踏,也是对全世界新闻工作者正当采访权利的严重蹂躏。新华社负责人对此表
示极大的愤慨和严厉谴责,并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提出最强烈的抗议。同时,对邵云
环同志的牺牲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她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