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职的新华社女记者 邵云环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6369
本馆由[ d30nb~ ]创建于2010年01月27日

邵云环儿子曹磊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发布时间:2012-05-08 08:03:33      发布人: d30nb~
在母亲离开12年后,曹磊从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在母亲曾经战斗过的新华社,续写着她所热爱的未竟的事业。

    “母亲用生命告诉我,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永远不知道前面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只要心中有梦,不论险滩或悬崖,都只是一马平川。”10月的一个周末下午,曹磊依然在《参考消息》报社忙碌。

    他说,平常再忙再累,只要一想起母亲的牺牲,就觉得自己现在的付出是值得的,相比母亲更是微不足道。

    1999年5月,战火和硝烟的蹂躏,把本应美丽宁静的贝尔格莱德变成一座废墟。8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5枚导弹同时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时年48岁的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不幸以身殉职。

    邵云环是新华社成立80年来为新闻事业英勇献身的众多英烈之一。

    从1931年到2011年,从革命年代到和平时期,80载风雨中,新华社150多名记者和工作人员为新闻事业英勇捐躯。

    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前线,在危机四伏的灾难现场,在疾病肆虐的贫瘠土地上,他们习惯了枪声,习惯了艰苦,习惯了冲突流血,习惯了单调枯燥,习惯了对家人的内疚,用克服一切困难的智慧和勇气为新闻事业奋斗,甚至献出最宝贵的生命。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这样阐释新华精神,“8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在长期实践中积淀凝结成了具有鲜明新华社特色的崇高精神,这就是以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新华精神。新华精神造就着新华人,引领着新华人,鼓舞和激励着新华人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为新华社事业奋勇拼搏。”

1934年,红中社(新华社前身)成立的第三年,瞿秋白同志前往中央苏区,被任命为红中社社长,主编《红色中华》报。

    他主持下的红中社面貌一新。他每天都为红中社写稿审稿,忙到深夜,并使《红色中华》报办得更加生气勃勃、更有战斗力。

    当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开始长征,瞿秋白留在苏区,带病与其他同志坚持报纸的正常出版。1935年1月,形势日益危急,瞿秋白坚持编完最后一期《红色中华》报。1935年2月24日,在向福建转移途中,瞿秋白被捕。6月18日,他高唱着《国际歌》,在福建长汀西门外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父亲的印象,在女儿瞿独伊的眼中是那样清晰高大。90岁的她,依然记得当年蒋介石派人千方百计地想要劝降瞿秋白,父亲只是望着围墙外露出的一抹新绿,吸了一口烟,说道:“人爱自己的历史甚于鸟爱它的翅膀,请不要让我斩断我的历史。”

    后来,瞿独伊接过父亲的薪火,成为新华社记者,与爱人一同创建了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那是新华社第三个海外分社。如今,新华社驻外分社已经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生生不息的牺牲精神,源于记者肩负的寻找真实的职责,更源于他们为和平而流血、献身的历史使命。追溯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更多新华社记者在枪林弹雨中献身。

    1942年5月28日,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何云在转移途中陷入日寇重围,不幸中弹牺牲,与他同行的还有报社的40多位英雄儿女,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太行山,也将更为高涨的抗日怒潮推向全国。

    1946年8月17日下午,年仅21岁的新华社女记者叶邦瑾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成为黄海之滨的刘胡兰式女英雄。

    在被捕后的一周里,敌人对叶邦瑾施加了惨无人道的酷刑。一次次鞭抽吊打,“灌肚肺”、“坐老虎凳”,丧心病狂地折磨她,用烧红的铁丝戳进她的乳房……一次次昏死过去的叶邦瑾,依然没有屈服。她高喊着“自卫战争一定胜利!”“中国共产党万岁!”,至死不屈。

    更有新华社记者在新中国曙光徐徐升起前倒下,鲜血染红了采访本。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34岁的新华社华北军区记者萧逸随军入城。本打算留下来用一个完整时间创作一部长篇战争小说的他,在岳父茅盾的鼓励下,继续参加战斗,以写出反映宏伟壮阔人民解放战争全景的好作品。

    4月上旬,华北人民解放军包围太原,逐一展开扫清外围之敌的战斗。4月14日,萧逸赴前沿阵地采访,在新占领的敌军碉堡内拿起话筒,向敌人喊话,宣讲形势和政策,要他们放下武器时,敌人突然放出冷枪,子弹击中萧逸头部,他当即倒下,英勇牺牲。

    得知女婿牺牲的消息,作家茅盾陷入悲痛之中。“我已经多年来‘学会’了把眼泪化成愤怒,但萧逸之死却使我几次落泪。”他珍藏了萧逸战友带回来的一个小包袱,里面放着萧逸的日记本和写作计划。

    在革命战争年代,新闻记者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不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而是为人民、为民族求解放的神圣革命途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新华社记者与英雄的人民志愿军一起跨出国门,在朝鲜三千里江山上挥洒血汗,不少新华社记者长眠异国山野,成为中朝友谊的象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希望您在天堂平安、幸福,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是和平的使者。


    写信时间:2013/01/13 22:41:36
  • 邵云环,你永远是佳木斯的骄傲!


    写信时间:2012/12/04 20: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