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治学与办事能力兼具的教育家
每逢11月15 日校慶,臺大校園洋溢的歡樂總讓人忘了年紀,年輕學子用舞蹈、運動盡情揮灑青春;校園一隅校友回娘家聚首,共憶在椰林大道騎單車的飛揚歲月。
2005年11月20日晚上,五位年近八十、經歷"四六事件"的大陸籍臺大校友回到離別半世紀的臺北,與老同學聚首。五位老校友原本想參加11月15日臺大改制六十周年校慶,沒想到就像當年"收拾書包回家"的過程一樣波折,兩岸的文件審核都很"仔細",11月18日下午才拿到批準函。
1946年,因國共內戰中國大陸再度陷入動蕩,相較之下,臺灣剛光復,臺大才改制,許多年輕人因而從大陸轉來臺灣念書。沒想到,1947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1949年大學校園爆發"四六事件",在一連串"白色恐怖"陰影下,許多學生又逃回大陸。
錯過校慶,五位校友還是惦記著回臺大校園。除了文學院、椰林大道,許多建築對這些老校友來說都是新的,"四六"歷史對擔任接待的年輕臺大學生來說太遙遠,竟好奇地問老學長,那時有沒有醉月湖?有沒有傅鐘?有沒有傅園?( 按:傅鐘、傅園都是為記念臺大校長傅斯年)老校友王士彥笑笑說都沒有;"那你們有什麽?"王士彥說:"我們有傅斯年。"
傅斯年,五四運動率隊扛大旗的旗手,曾用幾篇文章罵退孔祥熙與宋子文兩任國府行政院長。他雖與國民黨關系千絲萬縷,一生沒當過國民黨政府的官。海峽此岸的新中國他名列戰犯名單;卻是他將北大的學術自由精神,帶到海峽彼岸的臺灣播了種、生了根。他當臺大校長還不到兩年,六十年來無人能超越。他的一生可用四字形容:波瀾壯闊。
很少人提到,傅斯年家世顯赫,出身"開代文章第一家",先祖傅以漸是清代順治年間的首任狀元。原來傅斯年固執、守節,對夷狄之防特別重視,自不樂見別人提及此事 ,他也最佩服重氣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歷史人物,以先賢節操自勵,諸葛孔明、文天祥、顧炎武、王夫之,都是他敬佩的歷史人物 。
痛恨日本侵略中國,愛國心激切的傅斯年甚至說,作研究,"日本有再好的書也不用","少引為快"。更撰寫《東北史綱》,由歷史方法考證東北屬中國固有疆域,駁斥日本軍閥侵占東北歪論,及不抵抗主義的無恥,他在該書序言指出,"國人不盡無恥之人,中國即非必亡之國" 。
長子取名為"傅仁軌",也是用以紀念在朝鮮擊潰、殲滅入侵日軍的名將劉仁軌 。日本宣布投降當天,50歲的傅斯年還興奮地到重慶聚興村大街上,與民眾一同喝酒、吵鬧,高興到帽子手杖全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