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曲作者朱正本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95931590
本馆由[ 朱珠 ]创建于2012年05月07日

亲爱的爸爸,愿您与《十送红军》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发布时间:2012-05-08 14:18:12      发布人: 朱珠
 没想到您离开我们的脚步会这样快!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让我们来不及梳理回忆的思绪,来不及说出离别的依依不舍。您的离去,真的让我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楚!
回想您的一生,平凡而辉煌。只恨自己没有如花的笔触,不善组织美好的语言,去追述您的生平。只能从记忆中萃取零星片断,以寄托儿女的哀思。
童年时,我们经常趴在床上,倾听您和二野军大三分校的战友们回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你们从蚌埠参军,背着背包,挂着米袋盐桶,肩上扛着苏式水连珠步枪,步行八千多里,边行军边打仗,进军大西南,你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出生入死。为了鼓舞部队的士气,您的第一首作品《下西南》就这样诞生了。那些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如临其境。唯一不解的是,爸爸如何拖着一条伤残的腿,走过了万水千山?在我们幼小的心里,爸爸和他的战友们就是电影里的战斗英雄。
在灯市东口同福夹道空政大院,我们看了一部记忆深刻的舞台艺术片--《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绚丽的画面配着婉转的乐曲,让我们这些身处文革时期的孩子们耳目一新,特别是一首《十送红军》,曲调悠扬、如泣如诉、琅琅上口,当时我就记住了这个曲调。几年后才知道创作这首歌曲的人就是您和张士燮叔叔。这首歌成为您的代表作,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文革末期,我们听到隔壁的邓玉华阿姨在反复试唱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歌如潮,花如海,欢迎朋友四方来……”看着您用大皮鞋敲打着书桌的抽屉,和张士燮叔叔、羊鸣叔叔一起反复哼唱。我问妈妈这是什么歌这么好听?妈妈说这是在为“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创作的主题歌--《银球飞舞花盛开》。歌曲旋律优美,像一股清新的风,吹入了长期被忠字舞、语录歌充盈的人们的心田,成为当时北京城最流行的一首歌曲。
“文革”结束后,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把歌剧《江姐》拍成电影,为了给《江姐》配器,您在经常停电的小平房里,点着一只蜡烛,彻夜不眠地编写总谱,一熬就是几天。高度近视的眼睛,怎能经得起这样的劳累。任务完成了,您的右眼因过度劳累引起黄斑部出血,永远失明,成为甲级伤残军人。看着您失去光感,茫然的眼睛,我们问爸爸,能看见我们吗?爸爸笑着拉着我们的手说:不要紧,会好的,会好的……
79年,您不知从哪找来了很多港台流行歌曲,用一台笨重的录音机,反复播放、记录。清新活泼、情意绵绵的旋律让我们耳目一新。这是您和阎肃叔叔、羊鸣叔叔正在为创作一部反映华侨在文革时期命运的歌剧《忆娘》搜集音乐素材。“明月照四方,皎皎万里霜…”曲调悠扬、婉转,大院里的孩子们很快就会哼唱。这部歌剧上演后,被评为文化部歌剧创作一等奖。
记得是在八十年代初,您和冯德英叔叔去山东采风回来后,经常一起在家里动情地哼唱山东民歌。几个月过后,当我们欢欢喜喜穿上了爸爸从广州带回来的时髦新衣服时,电影《山菊花》上映了。 “雪花飞,飞满天,飘飘摇摇到人间……”,充满胶东韵味的电影音乐,至今我们还会哼唱。
几十年来,您谱写了大量的军旅歌曲,反映部队生活和战士的心声。离休后,您参加总参干休处的老干部艺术团,继续谱写歌曲,歌颂改革开放,歌颂香港回归……我们总希望您能保重身体,安度晚年,但是您仍然执著地创作,乐在其中。
弥留之际您还在不停地念叨,“那首歌让谁来唱……?””“这个曲调还要改一下……”。亲爱的爸爸,音乐是你一生的事业。执著追求,一丝不苟的精神是我们永远的榜样。音乐又是您的生活。我们对您的回忆,是由一串串音符编织起来的。从幼年的摇篮曲,童年的儿童剧,到大段的歌剧、电影音乐,您留给我们的回忆都浸泡在那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中。作为您的后代,音乐已经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音乐是您赐给我们一生的最好的礼物。
亲爱的爸爸,安息吧,您的一生没有遗憾!“忘不了您的勤奋身影,总记得您的《十送红军》”——与您共事六十年的阎肃叔叔题写的挽联,是您一生的写照。您的战友们、您的亲友们、您的儿女、您相濡以沫五十余年的老伴,在《十送红军》的旋律中送了您最后一程。这旋律也将与您的名字一起,与共和国红色的历史一起永世流传。这旋律也将是我们——您的后代,永远的骄傲和回忆。
 
                                                                                                                                                    永远怀念你的儿女:朱珠、朱晓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