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曲作者朱正本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95931590
本馆由[ 朱珠 ]创建于2012年05月07日

情真意切送红军——访《十送红军》的词曲作者张士燮、朱正本

发布时间:2012-05-07 13:50:39      发布人: 逝者安息
 提及《十送红军》——一首传唱了四十余载依然拥有鲜活生命力的革命歌曲,很少有人说不知道的。

    建党八十周年,举国同庆,《十送红军》再次唱响在我们耳边,感觉还是如此的亲切。不禁想问:怀有怎样的情感,有着怎样的生活,才能谱写出这样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作品?为此,我采访了当年创作《十送红军》的著名曲作家朱正本和词作家张士燮。

    面对两位头发已花白的艺术家,心中有无限触动,然而在谈话间又分明可以感觉到他们那颗为了艺术而跳动着的年轻的心。谈起这首歌创作的始末,他们仍然神采奕奕,仿佛昨天并不遥远。

    “那还是在1960年,我们空政文工团接受了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任务,当时是刘亚楼司令主抓这次演出。”朱正本老师向我娓娓道来。“为此,我和老张还有其他几位同志到江西去采风,第一站就是井冈山地区,八百里井冈山的著名景点几乎全部都走遍了。在茨坪红军敬老院,当年根据地的赤卫队长、工农代表会议主席、红军战士十余人,一起引吭高歌;尤其是赖发秀老妈妈的一曲《送郎当红军》,歌喉嘹亮、婉转动人。所有井冈山的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感染。”

    没有生活也就没有艺术。张士燮老师回忆起当时采风的情景,同样激动。“1960年我们去采风的时候,距红军离开井冈山已经多少年过去了,可是老百姓对红军的爱却一点没减少,当年那真是见山唱山,见水唱水,对红军是依依不舍,谁也不知道这一走要多久,还能不能再回来。到1960年时老赤卫队员们都已经70多岁了,听说我们要写当年老百姓唱给红军的歌,那满腔的热情,那深情的调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朱正本老师说他当年创作这首《十送红军》,就是根据当时一首送别红军的歌。“从演唱一开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的曲调非常口语化,唱词中央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一停,旋律婉转优美,充分抒发了苏区人民送别亲人时如泣如诉、欲言又止的感情。但是它只有一个曲调,来回反复,所以很快这曲调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回到团里后,我们开始对采风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创作。其中有一场反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以及扩大红军、送红军北上抗日的内容,就在这时老张把他编创的《十送红军》的歌词给了我,当即我便想到那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曲调,就根据它来谱曲。一个曲调太单薄,所以我采用回旋曲式的手法重新创作……”

    没有一个华丽的修饰词,全部都是两位艺术家真情的诉说,却给了我们无数的美丽和力量。40年来,没有谁能够忘记这首歌;40年来,没有人说不喜欢这首歌。歌曲虽说是在1960年完成的,可是它却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让我们向老一辈的艺术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