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翩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36314843
本馆由[ 爱无止境 ]创建于2012年05月14日

李振翩:中美建交的秘使 世界著名医学家 02

发布时间:2012-05-14 21:58:37      发布人: 爱无止境

参加学潮  际遇伟人

  李振翩在湘雅求学期间,正值中国连年军阀混战。“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欲解民众疾苦的李振翩是进步学生代表之一,毅然投身学生运动,他说:“我不仅仅是湖南人,而且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对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而又动荡不安的国家负有责任的公民。

  就在这一时期,他遇到了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毛泽东长他5岁,且是同乡,二人相见恨晚,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李振翩由于心头激动,一时说起话来只是“喔、喔、喔……”,毛泽东就笑他像牛叫,戏称他为“水牛”;李振翩对这位心怀好意的老乡充满敬意,也就不客气地称他为“水老倌”。

  两人的友谊随着“驱张运动”而与日俱增。他们先后创办了《学生校园报》、《新湖南》、《湘江评论》等进步刊物,宗旨在于“批评社会,改造思想”,“宣传救国救民真理”。当时湖南军阀省督张敬尧却一手镇压了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接着,李振翩创办的《新湖南》也被查封。进步学生们认为张敬尧就是腐朽势力的代表,非驱逐出湖南不可。李振翩和毛泽东一起领导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李振翩亲率驱张请愿团进入北京政府,代表湖南民众慷慨陈词。北京政府迫于爱国学生的压力,撤了张敬尧的职。张敬尧得知向总统府亲自递交请愿书的就是李振翩,认为李是这次学潮的首领,当他命令逮捕13名主要闹事者时,李的名字位列名单之首,却放过了学潮的真正首领、请愿团团长毛泽东。接着,毛泽东离开了长沙,李振翩也隐蔽起来。

  “驱张运动”以后,1920年夏,毛泽东回到长沙发起组织“新民学会”。这个组织的成员都是有政治抱负的热血青年,他们秘密集会,共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并且订立了一个秘密的神圣盟约——为了中国的利益,甘愿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经毛泽东介绍,李振翩成为40名新民学会成员中的一员。

  此时,他们队伍中一位年轻小伙子、湘雅学生陈自宝突然被天花夺去了生命。这件事,使作为学医的李振翩,感到非常悲伤,他认为陈自宝的死,也代表了中国人遭受的另一种苦难。后来,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陈本不应该死,革命之途何止一条。改变政治制度,其一也。然众皆亡于无为之疾,不得安其天年,虽新制有何益也?我择留以学医。”从此,李振翩倡导科学救国,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医学研究生涯,把政治的路留给毛泽东这样的朋友去走。

  但是,毛泽东始终不忘李振翩这位挚友。1921年7月,毛泽东邀请李振翩一道去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可惜的是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1922年10月24日,妻子杨开慧要生孩子了,毛泽东又来到湘雅找老朋友李振翩帮忙,李连忙随毛泽东来到住所协助接生,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得以平安降生。1925年,毛泽东又回到湖南,再次与老朋友联系共同革命,但是,李振翩此时已在湘雅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正要离开长沙去北京协和医学院任职。两人依依惜别,李振翩向毛泽东表示:你从事政治活动,我则专心医学,将来定可重逢。此话在半个世纪后的1973年,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书房内接见中外闻名的医学博士李振翩时,李博士提到了这件事,两位朋友都很感慨。而当1949年10月1日,李博士在美国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立即挥笔写下他当时的心情:“生逢天下乱纷纷,奠定乾坤有伟人。”

  救死扶伤  抗日报国

  李振翩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来到北平协和医学院任病毒学教授,与第一班毕业校友汤飞凡博士一起从事细菌学研究。在这里,他认识了正在协和医学院细菌学系学习的同乡汤汉志女士,以后他们产生了爱情。1928年汤汉志女士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两人结为伉俪。同年,夫妻双双去了美国,在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工作。

  1931年,日本发动“沈阳事变”,入侵中国,赤诚的爱国心,促使李、汤夫妇毅然抛弃高薪厚禄,返回祖国,为抗日救亡效力。在北平安家后,李振翩任军医学校细菌学教授和血清研究实验室主任,为抗日培育大量医学专门人才。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李振翩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广西、贵州等地的上海医学院、陆军医学院、中央大学任教,培养了大批“真正能负起抗战责任和为社会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同时,他在敌后以医学权威的身份,多次掩护中共的地下工作者。

  日军侵占上海后,李振翩一家随学校迁到广州。当时广州城内居民多已疏散,他们就住在一个官员的公馆里。公馆的房子很大,李振翩的一个在某杂志社任编辑的侄儿全家,以及刚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归国的汤汉志的弟弟一家,也都住到这里来了。国难当头,三对夫妇共聚一堂,十分亲热。

  广州沦陷后,李振翩夫妇随陆军医学院辗转到了贵州安顺。他们一面做教学工作,一面给当地同胞治病,被人们誉为“救命医生”。

  194l~1942年问,横遭战祸的中国,又流行一场空前规模的瘟疫,千万人被夺去了生命。李振翩在贵州住地通过细菌培养和井水化验,准确判断为“霍乱”病毒,立即报请当地政府,要求采取紧急有效措施,可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此十分紧迫的情况下,李博士自己动手,立即封闭了水井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制止了当地霍乱的蔓延。在李博士控制的地区共有5万多人口,只死亡了11人。

  当时,美、英教会组织了一支野战卫生救护队,远道来华支援抗日战争。他们经昆明入境前往重庆,途经安顺时,李博士夫妇热忱接待,提供茶水,还在家中盛情招待。他们中有一位年青的英国人因患急病留在安顺就医,汤博士为病人精心治疗、护理,死后又给妥善安葬。后来,死者的母亲从英国拍来电报感谢李汤夫妇。

  1942年,中共南方局指派西南联大总支书记李振穆前往贵州重建党组织。李振穆系李博士的堂弟,为取得一个公开的社会职业作掩护,就给李博士写信。李博士知道堂弟的意图,热情支持他,给了他一个自己所在的血清研究所一名技佐的头衔,并给他改名为李志浩以资掩护。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拟与李振翩会晤,因此时的李振翩仍远在贵州安顺而未成行。后来,李振翩一家五口随医学院迁南京,他担任了血清研究所所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