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立三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10954620
本馆由[ 151*****688 ]创建于2019年04月23日

严立三先生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9-04-25 08:55:40      发布人: 151*****688

严立三先生二三事

高国恕

在四十年前,湖北几千万人民群众当中最为人们敬仰的杰出人物是严立三、石瑛、张难先三位老人。三位老人虽然早经作古,但始终活在人们的心里。如严立三先生,抗战初期担任过湖北省政府代理主席;石瑛先生任过湖北建设厅长,后任湖北省参议会议长;张难先先生任过湖北省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后任财政厅长。他们三位老人有一个共同点:视权力如浮云,视钱财如粪土。平生耿介廉明,德行操守,堪为人民群众典范。严先生在抗战时期代理湖北省政府主席并一度兼任建设厅长。我是建设厅领导下的湖北公路修车总厂厂长,我同严先生的接触机会颇多,对严先生有所了解。

志在救国

严先生出生于清代末季,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曾在汉阳建立了兵工厂,生产为数不多的步枪,但不久被调走,由皇室亲信瑞澄接替张之洞的职位。当时有一种传闻,说清皇室调动张之洞是恐怕张之洞在汉阳建立兵工厂有谋反清廷的企图,而采用明升暗降的办法,由瑞澄接替张之洞的职位。这件事尽管查无实据,但不能说事出无因。现在只有留待史家研究和考证。当然在清王朝封建统治之下的中国人民,受着双重压迫,一是民族压迫,一是经济压迫。严立三先生对此非常清楚。他认为要消除这两种压迫,必须有坚强的民族意识,有群体一致的反抗精神,严先生选定去保定军官学校学习,就是出自这种意愿。

严先生在抗战前隐居庐山十年,当局平时邀请出山,都被婉言谢绝。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严先生感于国步艰难,临危受命,才出任湖北建设厅长兼代湖北省政府主席,尤其武汉弃守后在鄂西崇山峻岭内的恩施,人们对当地恰如其分地说法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和“人畜不分家”,“人畜不分家”,指的是猪同人的住房都在同一间屋内,并在猪睡的下面挖掘粪坑,以便把猪的粪便集存起来作肥料。另一方面,在夜晚,就成了“野兽世界”,屋前屋后成群结队的狼嗥。看到家畜就吃。如此情形,与原始社会几无多大差异、加之山区零零落落的房屋更加显得荒凉,严先生目睹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形,怎能不民胞物与忧心忡忡、所以他代理湖北省政府主席励精图治。倡办合作社,实行“二五”减租,严肃认真地查禁种植鸦片和贩卖毒品,一时蔚为风气,因而士安其位,民得其利,鄂西人民无不歌颂严先生的德政。

身体苦行

宋代范仲淹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研究中国儒家哲学的严先生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严先生一辈子就是为解除人民群众的疾苦而生,决不贪图个人享受。陈诚曾经说过,“严先生是苦死的”。此话不假。严先生身为代理省生席,谁也没有看到他穿过呢料衣着,严夫人操持一切家务,还戴着老花眼镜为严先生做布鞋。听说有一位钉鞋的工友常去严先生住赴为他修钉鞋底。后来这个钉鞋工友竟与严先生结成了亲戚。社会里流行的是“攀高结贵”,而严先生这种平等待人的风范也是尽人皆知的。

严先生当时身为一省之长,没有所谓“官邸”,没有一点官味。出外视察也不例外,比如,有一次严先生去巴东视察,我被指定同行,没有厅、局长,只有几名秘书和办事员随从,其中仅有原建设厅长李范一先生,是先到建始境的铁场坪安排点火熔铁供研究去的。严先生所到之处,事先一律不通知。中途午饭时,就在当地居民家吃饭,并村居民同桌就餐。我记得,那次吃的是包谷饭,付给较高于市价的饭费;而且饭后还与老百姓促膝谈心,主要是了解群众的生活和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气氛极为融洽。

严先生的生活朴素,早已闻名于世,不少轶事至今脍炙人口。我记得有这么一回事:有一次,严先生与陈诚同坐-一辆小座车,由恩施去重庆,严先生与陈诚并坐在汽车后座上,这时陈诚的脚碰着前门司机座后的一只布袋,里面好象是玻璃瓶一类的东西,陈诚估计可能是严先生装的什么用品,所以问严先生:“布袋里装的是什么瓶子?”严先生回答说:“是一瓶酒”。陈又问:“这瓶酒是哪里来的?”严答:“是朋友送的。”“什么时候送的?”“已经很久了。”“为什么没有喝掉?”严说:“想卖掉,可是恩施没有寄售商店,所以就便带到重庆去卖。”陈诚听了,笑着说:“如果被人发觉湖北省政府严主席到重庆卖酒,那多么不好意思啊!”陈诚又说:“我看,这瓶酒还是自己吃掉吧!”后来这瓶酒是喝了还是卖了那就不得而知了。

木炭汽车

1930年,蒋介石在湖南衡山召集了一次有各省军政领导人员参加的高级军事会议,即“南岳会议”。严先生是当然的出席代表。据说运输问题也是南岳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所谓兵贵神速,以及战场上需要的大量作战物资都要运输来解决。但当时运输实况是不佳的。空运飞机少,而且地面设施配备不全;铁路线大都沦陷或被破坏;水运就以长江而言,也只有宜昌以上一小段行船,而且目标显露,易遭日机轰炸,安全无保障,所以当时唯一可依靠的是公路运输。但是汽车需要汽油,当时只能从仰光沿滇缅公路或从印度用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运到昆明,再用汽车运往前线,鄂西施巴地区接近宜昌战地,距昆明需通过四川、贵州省境公路,但公路又需绕道四川南川县境,因而从昆明用汽车把汽油运到前线,除汽车本身耗用外所剩不多。因此,在当时国内公路运输实况是有车无油较为普遍。更为艰难的是日本侵略者攻占仰光,缅甸沦入敌手,敌人进一步从密芝腊沿滇缅公路向昆明进袭,直到惠通桥南岸。因此,当时唯一通往国外通道又被切断,国内汽油供应就更趋紧张,那么如何合理使用石油和节约石油,就成为战时的严重问题。

为了节约汽油以支持抗战,湖北省采用木炭汽车以解决上述的许多实际困难,颇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而严先生正是有鉴于此,在采用木炭汽车节约汽油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榜样。具体表现在他率领湖北省政府代表团前往参加南岳会议的行动上,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当南岳会议电报通知到达恩施时,严先生立即组织代表团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首先研究的是去南岳的交通工具问题:从恩施到南岳需经过四川东部和湖南西部,这一带都是峭壁悬崖绵延不绝,同时期限很紧,为顺利达到目的,自然是以调用一辆汽油座车是适宜的,也是可能的。代表团成员都持这一看法,但严先生则认为乘坐湖北公路木炭汽车到南岳去,可以将汽油节省下来作为其它抗战之用。于是决定不调用汽油座车,并立即通知代理建设厅长向云龙说明参加南岳会议的有关情况;向立即用长途电话通知我,因修车总厂设在咸丰县城郊,距恩施尚有一百多公里,当我接到电话后,立即着手准备,选定538号木炭汽车,又司机张先森驾驶,同时派领班张茂鼎随车同往。由于湖北公路上行驶的木炭汽车大都为客货两用装置没有弹簧靠背坐椅,为了减轻乘车人员长途旅行劳累,临时装了几只坐椅,并用竹丝和旧棉胎做坐垫;随即开到恩施报到,严代主席一行乘坐木炭车到达咸丰站时,我向他汇报了修车总厂工作情况,随后即向川东黔江开行。当严先生一行经川东和湘西的酉阳、秀山和沅陵、永绥到达邵阳时,陈诚派汽车队长刘宜万驾驶他乘坐的小座车到邵阳迎接严先生,这时刘宜万对严先生说明来意并请严先生改乘小座车去南岳,严先生拒绝了刘宜万的请求,并说:“木炭汽车经过川东、湘西等地大山区,行驶得很好,何必要换坐汽油座车呢?”刘说:“小座车既经开来,反正是要开回南岳的,就便坐到南岳,岂不很好吗?”。严说。“你空车开回去,车辆负荷可减轻能节省汽油,这岂不是更好吗?”刘宜万感到话似乎已说到顶了,只好空车开回南岳,向陈诚复命。陈诚较为机敏,听到严先生这种带有传奇意味谈话,自然会作些分析。严先生在北伐前后是陈诚的上级;现在陈诚的职位尽管比严先生高,但陈对严先生是极为尊重的,同时也考虑到严先生年龄较高,长途坐大木炭汽车相当劳累,因此,派小座车来接。不料被严先生以节省汽油这样一种大道理拒绝了。这对陈诚来说,无疑是完全理解的。这件事的另一方面,也为陈诚提供了一个标榜湖北政绩的具体实例,同时也提高了陈诚本人的声誉。因此,在严先生一行行将到达之前,陈诚就带领着同僚人员先到会议室外停车场等着严先生的到来,不一会,一辆大卡车改装的木炭汽车开进了停车场。严先生从车内下来,受到了陈诚和不少与会官员的迎接。由于车身两侧写着。“湖北公路木炭汽车”的明显字样,与停车场上排列着的大批汽油小座车成了鲜明的对比,顿时引起更多的人以好奇的心情来围观木炭汽车,有人还向木炭汽车司机张先森和领班张茂鼎想了解一下木炭汽车的行驶情况,以致停车场由于人们争看湖北公路木炭汽车而热闹起来。陈诚就在这一情况下,灵机一动,赶忙回到会议室把蒋介石请了出来,同大家一道参观湖北公路的木炭汽车,蒋沿着木炭汽车转了一圈,看了木炭装置,了解到所用的材料绝大部分是就地取材,表示称赞。同时陈诚和严先生向蒋介石说明湖北公路不但没有受到汽油紧缺影响,并有了发展,增辟的新公路线全部由木炭汽车担任交通运输,蒋介石听了之后,以高兴和喜悦的口气对陈诚、严立三说。“你们湖北的工作做得很好,现在抗战中运输问题关系很大,如果全国公路运输都能效法湖北,那就无形地增加了抗战力量。”为此,蒋介石还在大会上对湖北的政绩作了介绍。

南岳会议结束后,陈诚建议严先生同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绕道广西桂林回恩施,陈诚提出这一建议,主要是由于:()木炭汽车在南岳会议上受到好评,藉绕道各省之机,便于宣传木炭汽车。()严先生任湖北省政府主席以来,除了因公去重庆外,一直呆在恩施,这次让其在回鄂途中到处看看,也可舒展一下身心。动身时,陈诚和黄旭初都请严先生同坐黄旭初的小座车;但严先生还是要坐木炭汽车,黄旭初不解其意。于是陈诚笑着对黄旭初说:“严先生与木炭汽车结成了不解之缘,就听严先生自便吧。”严、黄听后付之一笑,各自登车向桂林进发。

由于严先生对木炭汽车在艰苦的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和修车总厂的重视,使修车总厂声誉大为提高,对木炭汽车工作的发展也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湖北木炭汽车对抗战运输作出的贡献,不但受到全国各省交通运输部门的称赞,而且后来,尤其在抗战胜利初期的“复员”运输上,发挥了更为广泛的作用。

1987平于上海

                            

高国恕  湖北汉阳人,为我国木炭汽车最早创始者之一,抗战期间担任湖北省公路汽车修配总厂厂长。抗战胜利前约一年,曾往美国考察、学习汽车机械专业。抗战胜利后在汉口担任国民党国防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武汉汽车修配总厂少将厂长。现为止海市鼓风机厂退休干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